2021年12月26日黄历(年终特稿丨2021充满艰辛与温暖)

谈风水 242 0

2021年走到了最后一天。

这一年,中国宣告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也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大幕;经历暴雨干旱的侵扰,也获得了连续丰收的成绩;我们告别了大师,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千年农耕大国,广袤的乡村田野,在2021年年末这个特殊的节点上,展现出了令世人瞩目的力量。粮食丰收,科技进步、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领域中,有太多值得记取的时刻。

“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农业是发展的基础,粮食是生存的根本。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一个大国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部分,一粥一饭中,凝聚着艰辛和温暖,一村一寨里,寄托着憧憬和未来。

铭记2021,走向2022。乡村是诗和远方,田野是梦和希望。

江苏徐州麦收。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开局之年

重振乡土的世界

2021年12月26日黄历(年终特稿丨2021充满艰辛与温暖)-第1张图片

在快速现代化的历程中,千百年来的乡土社会,蔚为大观的农耕文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城市化依旧在推进,一个个乡村在不断地消失,水村山郭、田舍柴门的故乡家园,渐渐成为记忆中的画卷。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8亿人,只占全部人口的36.11%。乡村人口只是在留守,由此带来产业凋敝、文化散佚……

然而,凋敝不是乡村的必然归宿,现代化,也并非必须以乡村社会的消失为代价。当中国的现代化走到2021,广袤的乡村,正在越来越多地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2021年2月25日,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4亿人告别绝对贫困,数以亿计的乡村居民摆脱贫穷。同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

这不是朝夕之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21世纪,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一直都是国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此后四年,一直到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和三农相关。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三农”,此后的每一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和三农相关,“中央一号文件”也成为三农政策的代名词。

2021年年初,新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再次聚焦三农,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这是2018年我国发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之后,再一次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后,三农工作并未结束,而是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乡村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每一天都有新的故事。

粮安天下

与天灾争夺口粮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尤其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粮食的自给与保障,考验着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21年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意味着,全国14亿人,平均每人的粮食占有量,超过了480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是天灾、病虫害高发的这一年中,每一粒粮食,都是人们战胜天灾、从病害和虫口中争来的。

早在2021年1月29日,农业农村部就发出病虫害呈重发态势的预警,并印发“虫口夺粮”行动方案。3月初,河南发出小麦条锈病警报,河北、四川、湖北、甘肃、山东等地,也相继发现条锈病。

2021年7月,安徽阜南县发现玉米螟,几乎在同一时间,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也在南方多地发生……

在病虫害之外,天灾也同样威胁着粮食生产。2021年7月,河南普降暴雨,多地农田变成泽国,1米多高的玉米,被全部淹没在水中。9月,山东暴雨,恰好遇到玉米收获,农民们不得不在洪水和泥浆中抢收玉米。10月,山西又遭暴雨袭击……

在北方遭遇暴雨洪水的时候,多水的南方,却正经历着旱情。从9月开始,广西柳城县的一座水库就干了,村民们甚至在水库里放牛。同一时间的江西婺源县,降水量比往年少了9成。

南旱北涝、病虫高发,丰收来得如此艰难。在与病虫害夺粮的过程中,从国家科研单位,到地方植保体系,数以万计的科研、植保人员行走在大江南北的田野里,许多人随身带着药品,发现一处,防治一处,来自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数据显示,通过实施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在三大主粮中,每年至少可以挽回近6000万吨的产量损失。

河南、山东、山西暴雨,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投入,来自天南海北的救灾人员、救灾物资,在短时间里汇聚灾区,为灾区中的人们,带去了支援。尤其是许许多多的农业科研和植保人员,为救灾减灾、抢收抢种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援。

这些,都成为13万亿斤粮食中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国人端牢饭碗最有力的支撑。

耕地保卫

要农田更要良田

藏粮于地,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也是数亿农民的生计所在。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把“18亿亩红线”写入文件,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我国耕地面积位列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较低,且呈下降态势。2021年8月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约1.33亩,较1996年下降0.26亩。

为什么是18亿亩?事实上,这一数据的提出,经历了多方论证。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的粮食总需求量在6亿吨左右,而要保证这一产量,必须保障足够的粮食播种面积,再加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18亿亩是保障中国人吃饱的底线。

数据显示,2021年,包括复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7亿亩,比上年增加1200万亩以上,耕地保护、粮食生产保障政策实施的成效显著。

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保障耕地质量,成为当前耕地保卫中的重要问题。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十个质量等级,其中,一等到三等耕地仅占31%,中低产田占比高达2/3以上。

优质耕地缺乏,中低产田占据多数。不仅如此,大量耕地还面临着重重危机。

在东北,富饶肥沃的黑土地,正在遭遇风水侵蚀、有机质下降带来的退化问题;数亿亩的北方旱地,面临缺水的困境;鱼米之乡的南方水田中,红黄壤的酸化威胁着耕地的生产能力;在西北,盐碱地的治理仍处在困境中……

东北地区富饶肥沃的黑土地。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2021年12月26日黄历(年终特稿丨2021充满艰辛与温暖)-第2张图片

“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2021年12月26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耕地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同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耕地问题,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耕地保护,不仅是政策问题,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问题。2021年4月2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多项耕地保护的法律条文,且规定“耕地应当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

种业突围

培育自己的品种

中国人吃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新的国际环境下,粮食的保障,不仅包括足以自给的产量,也包括可以自给的品种。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应用性更强的农业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更快。而由于我国农业科技、育种技术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使得过去很长时间中,我们的许多种植和养殖品种,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

如白羽肉鸡,这种生长快、出肉率高、消耗饲料少的优质肉鸡品种,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逐渐成为肉鸡市场上的主要品种。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栏白羽肉鸡50亿只左右,占所有肉鸡供给量的50%以上,全产业链的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

然而,这个庞大的产业,其品种的源头,几乎全部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我国的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全部依赖进口。

同样存在种源依赖的,还有少部分高端蔬菜,尤其是少部分设施农业中的蔬菜品种,如青花菜对外依赖度达到95%,杂交胡萝卜、菠菜、洋葱等进口依赖度90%以上。

打破种业“卡脖子”局面,成为种业自主的前提。所以,早在2014年,我国就启动了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9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国家畜禽联合攻关计划,白羽肉鸡、肉牛等成为攻关重点。

到2021年,新的国际形势下,品种自主的重要性再次提升。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随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也都提出“种业翻身”的问题。

一年过去了,这场“种业翻身仗”正一点点展现出成果,12月3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了18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其中就包括3个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分别是“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这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正式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事实上,在此前的培育中,几个国产白羽肉鸡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据育种家介绍,在品种审定前,国产白羽肉鸡已经有10%左右的市场。而白羽肉鸡育种的远景目标,是到2035年,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60%,对此,育成白羽肉鸡的育种家认为,达到这一目标并不难。

生态共存

我们与自然共生

科技改变了农业的形态,现代化的机械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粮食产区,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了70%。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5%以上,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85%、90%。

21世纪的农业,早已经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力耕种模式,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全国农机总量近2亿台套,总动力达到10.28亿千瓦。

2021年,我国再一次推动农机研发的脚步,尤其是适应南方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这意味着,在平原之外,更多的农田,将在未来摆脱人力,实现机械化生产。

现代科技改变了农业,但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农耕文明不适应现代。事实上,在生态环境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传统农耕文化,在今天越来越多被人们接受。

在东北,科学家们正在黑土地上推广“保护性耕作”方法,通过秸秆还田、秸秆覆盖、轮作等方式,让黑土地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在北方旱地,传统的梯田、砂田、鱼鳞坑等技术,正在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让旱地变成稳产高产的土地。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且,正在从耕地、土地上,延伸到更广的领域。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2021年12月20日,《黄河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在可见的未来,两大母亲河,以及更多的水域,必将渐渐恢复昔日鹰飞鱼跃的活力。

这样的前景,在陆地上,山林里,其实已现端倪,如大熊猫保护等级的下调,如野猪退出“三有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12月10日,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多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中,偶蹄目猪科中的野猪未出现在该文件。值得注意的是,野猪退出“三有动物名录”,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捕杀,而是意味着,在未来,将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和野猪相处。

大师告别

他们的事业仍在

2021年即将过去,回首来路,这一年中,在广袤的乡村和田野里,有困境中不屈的奋斗,和水旱天灾斗争,在虫口夺粮。也有收获的欣喜和快乐,粮食丰收,品种突破。

还有遗憾,许多曾经照耀着我们的巨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湘雅医院离世,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在长沙的告别现场,万人送别袁隆平,泪洒长街。在互联网上,亿万人共同悼念,称袁隆平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巨星、真正的国民偶像”。

袁隆平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研究,一甲子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同事、学生们,不断提升着中国水稻的产量,从亩产700公斤到800公斤,900公斤,一直到1200公斤。

就在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2020年,袁隆平提出新的目标,亩产1350公斤。可惜的是,袁隆平自己没有看到,事实上,就在他去世的5个月后,2021年10月17日,在湖南省衡南县,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为1603.9公斤,突破亩产1500公斤目标,并创造新的纪录。同时,袁隆平生前投入了巨大心血的海水稻,在他去世后,也同样实现了增产。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是这个农业大国中,人们千百年来永恒的梦想,也是现代科技始终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袁隆平和许许多多的农业科学家们,用他们毕生的付出和努力,为这个古老的民族,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水稻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所说,“我们得以平视这个世界,他们的功绩不可磨灭”。

2021年12月26日黄历(年终特稿丨2021充满艰辛与温暖)-第3张图片

铸就大国基石,推进农业现代化,历史会记住袁隆平,会记住许许多多和袁隆平一样的大师,如推进了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和东北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创制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两个超高效绿色除草品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名;建立了全球最大根瘤菌资源库、开启了中国现代根瘤菌分类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他们都在这一年中,离开了我们。

然而,大师离去,大师留下的事业仍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一份来自《“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大国泱泱,农业为本。

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走到了后期,也进入了最难的阶段,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千年乡土的振兴,是这个时代最关键的事业,也是最强的声音。

回望2021,我们经历了太多艰难困苦,也创造了许多光辉时刻。

眺望2022,更好的未来,正在向5亿人居住的乡村走来。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郭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