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教授王镛曾经说,书法史就是一部流行书风史。书法艺术也要与时俱进,每个时代都产生新的艺术观念,流行新的艺术思潮,所以,那个时代的书法就要跟上那个时代的流行。
这种说法看起来没有问题,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最崇尚快,也崇尚专。人人都在和时间赛跑,社会分工却越来越多,解决问题却越来越复杂。
王镛作品一
很早以前不明白王羲之为什么还叫王右军,后来才知道,他做过右将军,是个文武全才的人。再后来读他的书法论著,也才明白他把纸比作“阵”,把笔比作“刀枪”,把墨比作“铠甲”,把水砚比作“城池”,把心意比作“将军”,把用笔比作“副将”,把结字比作“谋略”。举笔就知吉凶,出入就是号令。
世上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文与武也不例外。这便是以王羲之、颜真卿为代表的古代文人的形象。细数一数,晋唐及以前的书法家都是文武双全的,钟繇、曹操、梁鹄、卫觊、卫恒、索靖、欧阳询、颜真卿……都领过兵打过仗的。甚至书法所用的毛笔,也是一员武将蒙恬发明制造的。
王羲之 平安、奉橘三帖
从这些因素看起来,古人的文化即厚重又宽博,这是我们现代的人所不能及的。他们都是心怀日月,目揽乾坤的渊博之士。古人读书,不成名相便成名医。学问这方面,今人太过单薄。
在书法这方面要做出点成绩,似乎遥不可及。就像普通小溪流水,越单薄越嘈杂,也越容易枯竭。这就能解释以王镛为主的那些人,要搞一个“流行书风”出来的原因。
王镛作品二
在书法上,有人总结了王镛的几大特点:个性独特;草根精神;学养高深。这些正是受人诟病的原因。田蕴章就曾经说过王镛这些都是时弊。
不错,王镛书法有较传统书法鲜明的外形特征。只不过这些独特性,是没有根基的。王镛幼年就写过软笔,从作品看,应该是不得法的,没有传统书法浑厚的根基。
田蕴章作品一
至于草根精神,是说王镛把一些民间流行的书写方法,作为自己的立足点。这纯粹是“野狐禅”,怎么就是一条新路了呢?书法,首先是书,其次是法。无法不可,无书亦不可。书是风筝,法是线。不能放飞了风筝,剪断了线。
至于说学养高深,那就不言而喻了。学养这东西高低不是谁说的,是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用跟前人比,诗词歌赋、语言文章、天文地理、生活生产……哪一方面有过突出的研究?就能写两笔毛笔字,画几笔画,就叫学养深厚了吗?
田蕴章作品二
流行书风只是外在的与众不同,才得到一部分人的拥趸。经过几十年后,人们才发现流行书风的弊病。因此,田蕴章一呼,又有一众人觉得有理。
其实,王镛的流行书风不可取,田蕴章的田氏楷书同样不可取。同样是放风筝,王镛扔掉了线,而田楷只攥着线,却扔掉了风筝。
欧阳询 行书张翰帖
田氏楷书,用笔也同王镛一样,来自民间。间架使用欧楷,并把欧楷的得最突出的特点险劲给弄丢了。险可以没有,如果没有劲,肉肉的点画是不是就是病笔?点画线条的劲健,不在点画的粗与细。正如米芾所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
这两个人如同半斤八两,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没有传统却绕过传统去追求创新;一个知道传统却假借工整当作传统。这两个都经不起推敲,后学者一定要引以为戒。
?
标签: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