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零年的日历表(谈一谈“相声秀才”和“相声状元”)

谈风水 387 0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主要包含四门功课,说学逗唱。最早由宋朝的“像声”一词演变而来。到了晚清时代,一般认为是咸丰、同治年间,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模拟口技等曲艺形式,以说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形成了现代相声的特色和风格。相声的发源地一般有三: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主要用北京话表演相声,当然各地也有自己地方独特的“方言相声”。

相声广泛的流传于民间,有很多的相声艺术团体,如德云社、青曲社、嘻哈包袱铺等等。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的相声艺术表演家: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马季、侯耀文、苏文茂等。今天主要介绍相声历史上的“相声秀才”和“相声状元”。

相声前辈张寿臣由于编演爱国主义的相声《揣骨相》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早在上世界三十年代就获得了“幽默大师”、“笑话大王”的褒奖。张老由于见多识广,内外行皆以“秀才”称之,但每逢人们这样称呼他,他总是笑着摆手说:“咱可不敢当,我不过是记问之学。”其实,肯于下功夫“记问”,正是他学识渊博的前提条件。有时,张老也幽默调侃:“说我是秀才,可现在马三立是状元。”原来,在天津、沈阳、唐山、济南等地“相声大会”献艺时,经过反复评比、鉴定,大家一致推崇马三立为“相声状元”,这是因为马三立同样博学多思,刻意求新,他演的每一个节目都不同于“大路儿”的独特创造。特别是他勤学苦练,随时随地对上演节目作锤炼加工的劲头,更为人所赞许。四十年代初期,有好几位优秀相声演员以说唱“十八愁绕口令”著称,自诩为佳品。马三立不动声色对这一节目重新丰富加工,练出优异于他人之处,一举成功。有的演员感慨万端地对他说:“我原先就服你的《开粥厂》、《西江月》、《文章会》,没想到你的‘绕嘴子’也胜过我们,你可真是相声状元哪!”

相声秀才——张寿臣

张寿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双儿,评书艺名张豫华(拜师张诚润),相声大师,相声艺术第五代掌门人,兼评书演员,父张诚甫评书演员兼说相声。十二岁在北京拜焦德海为师。一九七零年,七十二岁的张先生病故于天津。

一九七零年的日历表(谈一谈“相声秀才”和“相声状元”)-第1张图片

提起相声前辈张寿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折服,他的相声儒雅中带着幽默,睿智中透着机敏,无论是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以及太平歌词等等,都非常擅长,而且是个非常有气节的艺人。张寿臣在他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博采众长,匠心独运,大胆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他是我国相声艺术界重要的代表人物。

1899年,张寿臣出生在西交民巷小四眼井,五岁随父在隆福寺、护国寺等地说相声。八岁上学,十一岁时由于丧父,中途辍学,正式以说相声为业。十二岁拜焦德海为师,张的拜师为相声又延续了一代新人。学艺期间,张寿臣学会了大量节目,出演即红,时人谓之“娃娃红”。十五岁满艺出师,演出于西安市场、护国寺等明地。随年龄的增长,声音、形体发生变化,行话谓之“倒人缘儿”,同行不愿搭伴,于是开始自己单干。十七岁的他,第一次离开北京。与师弟聂小锁步行经通州、三河县、玉田县至唐山,沿途演出。

1931年收常宝堃(小蘑菇)为徒。“七七事变”,京津沦陷后,多次拒绝日方提出到东京(实际是釜山)录制唱片的要求,遭到特务的跟踪,乃与侯一尘到南京、镇江等地作短期演出。而后多年与周德山搭伴演出于天津各曲艺场,并与白云鹏同台演出于新中央戏院表演滑稽小戏。后因思想苦闷,有心退出舞台;但又为生活所迫改行说评书。1953年,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专事单口相声的演出。1956年,为继承北方评书传统节目,由市文化局安排在南市通海茶社,演述评书《水浒》。其代表节目《三近视》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发表。

1958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寿臣单口相声选》,共收集代表性单口相声十五段。同年开始在天津戏校少年训练队任教。并不断为全市专业相声演员辅导,扶持群众性的业余曲艺活动。并曾拍摄了单口相声《贼说话》,收入电影记录短片《曲艺集锦》中。1960年去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与全体代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当选为中国曲协理事。三年后,当选为第三届天津政协委员。此间陆续发表了《谈单口相声的表演》、《我对传统相声的看法》、《借劲使劲》等论文。在退休后仍坚持传艺和提供史料等活动。而后并再次当选为第四届天津政协委员。

弥留之际的张寿臣呼吸急促、声音嘶哑,可是只要他有精力、有亲朋在他身旁,他就会不间歇地说话,好似说了一辈子的话还没有说够,又好似话的惯性迫使他不停地往下说,他谈的最多的是这样几项内容:以亲身经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他对家人说:“我经历了清朝专制、军阀混战、日本侵华,国民党和新中国,新旧社会两重天哪。共产党、毛主席是中国的大救星,要听毛主席的话,跟着毛主席、共产党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你们这样做,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张寿臣期盼祖国的统一,他还对子女们说:“你们别忘了,台湾解放时(当时的提法)到我的坟前大喊3声,告诉我台湾解放了!”面对相声的凋零,他对相声的前景感到忧虑和茫然,他说:“难道相声这行儿就真的完了吗”……

1970年7月9日早晨张寿臣从睡梦中突然惊醒,出了一身的凉汗,大口喘着粗气,似乎感觉到今日和往日的不同,示意坐在床前的儿子将他扶起来,张寿臣身倚枕头在床上,要过墙上的镜子又令儿子撕下“7月9日”的日历,然后,他端详着镜中的面容,用嘶哑、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你们看,我头上流的不是汗,是油。你们要是不信拿张白纸试试,纸黯了,是汗,纸不黯,是油。‘汗如油、喘如牛’啊,绝象。完了,一切都结束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呀,我今年73(岁),不算短寿了,托毛主席、共产党的福,不是解放,我早就完了,旧社会说相声的,很少活这么大岁数的,我欺祖了,我知足啊……记住今天这个日子,7月9日,告诉你(在)新疆的兄弟,明年的今天是我的祭日……哭吧,呆会儿再哭我就听不见了……”张寿臣说话吃力,但他仍然在说。中午,儿子劝父亲休息一会儿,他点了点头并示意扶他躺下,随即他又说:“我喝口水。”当老伴将小瓷壶嘴放在他嘴边的瞬间,忽然张寿臣的双眸定住、脸色变得惨白、喘动骤停、心脏停止了跳动,此刻是11点10分。

从1925年开始,张寿臣专事逗哏,与陶湘如搭伴,立足于天津,艺术生涯走向兴旺时期。在此期间,改编了大量的传统节目,对《文章会》、《倭瓜镖》、《大相面》、《八扇屏》、《对对子》、《全德报》、 《老老年》、《训徒》等都做了大幅度的增删工作。另外,创作了讽刺卖国贼的《揣骨相》,揭露官府黑暗的《哏政部》及《洋钱伤寒》、《五百出戏名》、《三节会》、《百家姓》、《窝头论》、《地理图》等新节目,取得了较高成就,形成了稳而不瘟、谐而不俗的艺术风格。

一九七零年的日历表(谈一谈“相声秀才”和“相声状元”)-第2张图片

相声状元——马三立

一九七零年的日历表(谈一谈“相声秀才”和“相声状元”)-第3张图片

马三立 (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中国已故相声泰斗,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回族,甘肃省永昌县人。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使“贯口”和文哏段子。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马三立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 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出身于曲艺世家, 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相声八德之一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

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他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相声八德之一周德山(绰号“周蛤蟆”,与马三立父亲马德禄是同门师兄弟)为师。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翌年,他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起“原子弹爆炸一样”的轰动。

建国后,马三立积极编演新相声。1950年,应新声戏院之邀,马三立杀了个回马枪,重回天津卫,在同行和观众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自此之后近十年间,马三立一帆风顺,心情舒畅。新制度新生活一切都是新的。这全新的一切给他带来了新的身份、新的地位。他已经“翻身”了,由“臭作艺的”变成一名职业文艺工作者,他参加赴朝慰问团文艺队并任副队长,他当上了市曲艺团副团长,他被定为市政协委员,他满腔热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他要求团里的同志们热爱党热爱新中国,他说,“党和政府让我们有了单位,有了正式工作,享受干部待遇,每月都有工资领,还发给我们工作证。

但是,1958年很快到了,反右派运动很快地开始了,马三立很快被打成了“右派”。 关于他为何被打成右派,占主流的说法是他改编并表演了《买猴儿》,塑造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办事马虎、工作不认真的人物形象“马大哈”。但1979年平反时才发现,在他的档案里,没有任何“右派”认定材料,完全是因为指标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11个,太多了,只好把他报上去凑数。就是这个“凑数”的右派,彻底地改变了马三立的一切。他也抗争过,甚至跳过楼,但毫无用处。一次批判会上,他被逼急了,吼了一声:“你们这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啊!”一位昔日旧友冷笑两声,啪地推开窗户:“哟嗬,你还拿死吓唬人?行啊,你要真有那么大气性,从这儿跳出去,算你小子有种!”马三立二话没说,猛地站起来跳向窗外,大半个身子已经悬在窗外了,桌边一个弹单弦的艺人赶紧一伸胳膊,夹住了马三立的一只脚,保住了马三立一命。

平反以后,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等众多拿手绝活再度搬上舞台。尤为难得的是,老人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又积毕生之功,编创表演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单口小段:《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生》、《八十一层楼》、《追》等等。

代表作品:《说瞎话》《老头醉酒》《追》《汽车喇叭声》《查卫生》《相声的魅力》《秘方》《吃饺子》《马虎人》《八十一层楼》《写对子》《开会迷》《相面》《情绪与健康》《西江月》《黄鹤楼》《夸住宅》《偏方》《大乐特乐》《逗你玩(儿)》《对对子》《三字经》《拉洋片》《算卦》《找糖》《美容院》《开会》《钓鱼》《起名的艺术》《卖黄土》《让座》《苏三不要哭》《十点钟开始》《似曾相识的人》《法语的误会》《大上寿》《迎春曲》《买猴》《讲卫生》《练气功》《白事会》《吃元宵》《扒马褂》《卖挂票》《开粥厂》《天王庙》《摇煤球》《学外语》《八大改行》《病从口入》《文章会》。

艺坛代有才人出,为繁荣艺术事业,提高相声艺术,我们需要更多的“秀才”和“状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