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佛祖灵签在线抽签(萨满信仰与关公崇拜是满族早期崛起的精神支柱)

谈风水 313 0

一.关公史略与清代对关公谥封

1、关公的历史记载

关羽俗称关公(160-220年) 关公名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人(河东郡,今山西运城解州),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宋封关羽为“忠惠公”,元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封其为“关圣帝君”。清朝几代皇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

京东峨嵋山关帝庙(北京平谷桃花海关帝庙)独有“汉寿亭侯关公”标志

2、清代对关公的谥封

清顺治元年(1644),即封“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西巡途经解州时拜谒关帝庙,亲书“义炳乾坤”匾额。清世宗胤禛于雍正四年(1726)追封羽的远祖、祖父、父亲为公爵。乾隆之后,历嘉庆、道光二朝,关羽的封号陆续加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字,比之历代表彰尤著。清文宗奕宁于咸丰五年(1855)追封羽的远祖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清前的“堂子”和清室的皇宫里一直供奉着关羽的神位。

据《清史稿》所載,“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曾祖曰光昭,祖曰裕昌,父曰成忠,供后殿。增春、秋二祭。洛阳、解州后裔并授五经博士,世袭承祀。寻定春、秋祀仪,前殿大臣承祭,后殿以太常长官。届日质明,大臣朝服入庙左门,升阶就拜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三献,不饮福、受胙。祭后殿二跪六拜。十一年,增当阳博士一人奉冢祀。乾隆三十三年,以壮缪原谥,未孚定论,更命神勇,加号灵佑。殿及大门,易绿瓦为黄。四十一年,诏言:“关帝力扶炎汉,志节懔然,陈寿撰志,多存私见。正史存谥,犹寓讥评,曷由传信?今方录四库书,改曰忠义。武英殿可刊此旨传末,用彰大公。”嘉庆十八年,以林清扰禁城,灵显翊卫,命皇子报祀如仪,加封仁勇。道光中,加威显。咸丰二年,加护国。明年,加保民。于是跻列中祀,行礼三跪九叩,乐六奏,舞八佾,如帝王庙仪。五月告祭,承祭官前一日斋,不作乐,不彻馔,供鹿、兔、果、酒。旋追封三代王爵,祭品视崇圣祠。加精诚绥靖封号,御书“万世人极”额,摹勒颁行。同治九年,加号翊赞。光绪五年,加号宣德。直省关帝庙亦一岁三祭,用太牢。先期承祭官致斋,不理刑名,前殿印官,后殿丞、史,陈设礼仪,略如京师。”

3、北京及清代关帝庙兴建

①关帝庙兴建 庙宇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集造型、建筑、楹联、牌匾、文记、美术、雕塑等多文化艺术为一炉,实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大成。关公庙又是一种色彩斑斓的关公文化载体与表现。关公庙也称关帝庙、关王庙。中国较早建的关帝庙是在湖北玉泉山麓中的小关庙,有石刻大碑上书“汉云长最先显圣处”湖北玉泉山麓关帝庙,相传建于关羽遇害两年后的公元222年。公元220年春正月,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将关羽首级送于洛阳曹操处,曹操敬慕关羽为人,用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关羽首级于洛阳城南十里,并建庙祭祀,就是今天的洛阳关林。

关羽的出生地为常平村,在现运城市区西南方,越盐池,共行路不足15公里,由解州向东,约有10公里。那里有座“常平关帝祖庙”,是三祖殿,共有始祖及关羽祖上三代,应该是建设更早的关公庙。运城是关帝家乡,常平关帝庙是一切关庙之祖。据称就全国而言,建设时间较早、规模较大的关帝庙,是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隋初开始建的山西运城解州关公庙。

建关公庙从宋朝开始增多,明朝开始大量建设,清代形成了全国建庙热潮,差不多“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有人概算,如按每县设一座孔庙,清代全国的孔庙也不过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庙,那么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竟达三十余万座。关公庙数竟是孔子庙数的一百倍。据统计边远地域的新疆于清代建的关帝庙中北疆的数量为23座,南疆12座。仅京城之内,拜祀关公的庙宇,便多达116座,故宫内有4座关庙,后来建成的圆明园中,竟也建有6座关帝庙。如再加京畿郊县,关庙总数竟在二百座以上,远远超过了京城当时所拥有的孔庙。无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贞就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而清代的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公)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尽管关羽作为真实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但他身上被赋予的忠、义、仁、勇以及礼、信等品德却是中国社会传统文化所向往和追求的。

②清前满族最早兴建的关帝庙 满族视关公为神,尊关公为“关帝圣君”,清前在赫图阿拉城最早建庙是就建成了“关帝庙”。普觉寺是努尔哈赤当年在此所建的七大庙宇之一,原名就叫关帝庙,民国以后才改称普觉寺。寺庙是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先哲的地方。努尔哈赤从小精通汉文化,喜读三国演义,对行侠仗义、武功盖世、忠君保主的英雄关羽十分崇拜。关帝庙为三进院落,内建关帝殿3间,中有关圣君坐像一尊,东、西次间塑关平、于吉、周仓三将立像,庙门两旁是钟楼、鼓楼和马殿。在清王朝鼎盛时期,关帝庙曾多次重修扩建,香火不断。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举行庙会,热闹非凡。

③清初修建关帝庙 据《清史稿》所載,“关圣帝君清初都盛京(今沈阳),建庙地载门外,额“义高千古”。世祖入关,复建庙地安门外,岁以五月十三日致祭。”

北京地安门关帝庙,位于地安门东大街55号(原37号),坐北朝南。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有庙门、前、中、后殿及配殿。庙门一间,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前殿为关帝殿,面阔三间,8.4米,进深5.7米,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顶,殿前有小石狮一对,内祀关帝,并有关平、周仓等塑像及五供。中殿为菩萨殿,面阔三间,10.8米,进深8米,大式硬山大脊筒瓦顶,殿内供菩萨及侍童,有泥、瓷五供各一套。后殿面阔三间,11米,进深6.5米,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前出廊,东西配殿各三间,亦为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顶(现为民居)。乾隆为北京地安门关帝庙所题的楹联:

正阳门关帝庙 老北京有个“九门十座庙”一说,北京内城城门的瓮城内都有关帝庙。正阳门的瓮城内西侧为道教寺庙,关帝庙为明代所建,有康熙皇帝的书法老师沈荃书《正阳门关帝庙碑》,清朝皇帝由天坛郊祭回宫时,必在庙内拈香。庙中有“关帝画像”据说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手笔,1900年庚子事变中被德兵掠取。寺庙1967年被拆除,于2006年在寺庙原址附近建成有“中国公路零公里点”的标志。正阳门关帝庙有乾隆题的楹联:

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在上个世纪初拍摄的正阳门关帝庙。

二、萨满信仰与关公崇拜是满族胜战的精神支柱

1、“关公崇拜”是满族胜战的精神支柱

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八旗制,收服了各部落后,一下子不分男女把全部满族人变成了“兵民合一”农牧渔猎兼有的集体,小孩五六岁开始就练习祖宗传下来的弓箭“功夫”。他们没有“路线”“理论”指导,有的只是“七大恨”,以此抗争明末官府对少数民族“以夷制夷”的残酷统治方式,“今兴此兵,非欲图大位而永享之”。满族历来信仰萨满,崇拜英雄。而努尔哈赤自幼熟读“三国演义”,尤其崇拜像关公这样具有忠、义、仁、勇的英雄,并把关公供奉为“神祗”。清前努尔哈赤祖宅的堂子就主要供奉的是“关公”神位、“佛陀媽媽”与“先祖”,每天都要祭拜,出征前祭拜,胜利回营认为是关公“护卫”“显灵”而取胜,还要带部族首领去堂子集体祭拜,“关公”的“忠、勇”早已成为满族胜战的精神支柱。几百年前的建州女真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统一了东北女真个部族,打败了明朝,为将近三百年的清朝奠基。这就像一幕奇迹般的历史活剧,但确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满族的先世肃慎族古来就有“萨满”信仰,萨满信仰是人类的“原始信仰”,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崇拜英雄。满族在长期、长途的迁徙磨难中吸收了“忠、义、仁、勇”的关公文化,崇关公为“英雄”,视关公为“神”来供奉,这为满族的崛起注入了强大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如来佛祖灵签在线抽签(萨满信仰与关公崇拜是满族早期崛起的精神支柱)-第1张图片

2、努尔哈赤的《新三国演义》观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三国演义》的成书面世应该在元末明初,明朝建立是(公元1368年),努尔哈赤出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此书已流行社会多年。努尔哈赤即懂汉语又有机会读到“三国演义”,可以说是自幼熟读《三国演义》,并深受其中关公的“忠、义、仁、勇”道德观念影响,而同时从中学到很多军事、战法等知识。明朝的“以夷制夷”政策使当时的中国东北各少数民族之间争雄称霸,互相残杀,因此《三国演义》就相当于兵书一样有用,很快使建州女真崛起,各部族来归。努尔哈赤建立大金统一东北后,把当时的局势立即看成是“新三国演义”,即长城以南的大明、蒙古察哈尔部和长城以北的大金。

3、从堂子萨满祭拜关公看清朝的武功衰落

堂子是萨满祭祀活动的神圣场所,满族的各氏族哈拉(姓)家里都设有堂子供萨满祭祀用,里面主要供奉自家先祖和神位。因此堂子也就成了具有满族特色的满族萨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定鼎北京后,随着萨满祭祀活动频繁也不断进行规范。堂子祭天、祭神、祭祖,以及堂子春秋大祭、月祭、立杆、堂子浴佛,以及出师祗告和凯旋告成都在堂子进行祭祀活动。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勅撰了《钦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 。这些规定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有清一代的基本清宫萨满祭祀。

摘自《清史图典》第一册 第59页

清军入关后北京建的堂子

努尔哈赤家里还特别供奉有“关公神位”,每打仗回营必拜关公,打胜仗还要带文武官员共同祭拜。自努尔哈赤起兵、称“汗”起,就每当正月初一和出征、凯旋及遇有重大事件时,都是亲自率领诸王大臣前往堂子虔诚祭祀、祭拜。后来,从清顺治皇帝1644年5月入关,9月就在御河(玉河)桥东路南建了堂子。在北京故宫还特意把坤宁宫改建成萨满祭祀的“堂子”,都是把关公放重要神位祭拜。努尔哈赤对关公的崇敬不是一时的,以致影响到整个满族及其后代子孙,乾隆时期编纂的《钦定祭神祭天会典》中,都专门规范了对“关公神”举行祭拜仪式的规格。说来也很是巧合,但也不完全是巧合,大清创建“八旗”,强势崛起统一中国时期,对关公崇拜有加,历经“康乾盛世”。但多年后到嘉庆年间,开始把祭祀关公的“神位”做了些调整,表现出淡化了满族的“尚武精神”。而清代的民间社会生活,更是把关公立为“财神爷”,或拜关公来除疾问卦等。自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至此已时隔200余年,几代人的“八旗”官兵虽未完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但多年未打仗,已经完全不是“立国”“创业”时期的“八旗”军了。还规定八旗不准八旗军经商“与民争利”,当不是以骑射、武功高强作为封官晋爵的主要标准时,八旗子弟就快速地丢掉了“尚武”精神,同时也养坏了不少“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甚至成为“纨绔子弟”的代名词。立国时的八旗子弟,“一闻行师出猎,皆踊跃争先”,但此时的“ 尚武精神”从此迅速减弱,即使是练“武功”很多也是为了“演练”,或逐步演化为如同今天的“武术”一样,以强身健体“竞技”为目的,失去了战斗力。致使统一的大清国从此由盛世开始走向衰落。而此时的西欧正经历着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霸主,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武器先进精良,对外侵略成性。反观当时的中国仍然是冷兵器为主,且内乱不停、外患不断,终于1840年发生了惨痛的“鸦片战争”和后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等事件。一个国家受外敌侵扰时,军事技术、武器装备落后,军力孱弱,肯定要挨打,但人们的团结“爱国”以及对自己国家“忠勇”的“精神”也极为重要,毕竟“人是重要因素”。

4、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与蒙古族诸汗结拜兄弟

清代极为祟信关羽。入关前世祖福临与蒙古族诸汗结拜兄弟,称“亦如关羽之与刘备,服事唯谨也”。据《清稗类钞》卷六十四“丧祭类”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本朝羁麼蒙古,实利用《三国志》一书。当世祖之未入关也,先征服内蒙古诸部,因与蒙古诸汗约为兄弟。引《三国志》桃园结义事为例,满洲自认为刘备,而以蒙古为关羽。其后入帝中夏,恐蒙古之携贰也,于是累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以示尊重蒙古之意。”满蒙“结义”对大清统一中国和形成中华多民族共同体发挥了极为主要的作用。

三、萨满信仰与关公崇拜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

1、关公文化

如来佛祖灵签在线抽签(萨满信仰与关公崇拜是满族早期崛起的精神支柱)-第2张图片

“关公崇拜”或“关羽崇拜”已经持续了近两千来年,即受到百姓的爱戴,又受到历代帝王封谥,佛教封关公为“伽蓝神”,道教封为“关圣帝君”。已经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关公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汉字,“忠、义、仁、勇”,尽管其中理念、含义与理解各有差异。

“忠”,

大篆

即心无二致,忠心耿耿,忠君爱国、忠于事业、忠于团队、忠于家庭,名实相符且表里如一。一个人在社会上很难做到“忠”“孝”两全,但“如有二心即是患”,如果表现的是朝三暮四、三心二意定会身败名裂、一事无成。《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对于刘备十分忠诚。自从在涿州结拜之后,他同张飞对于刘备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即刘备)周旋进退,不避艰险。”即使被曹操俘虏后,他也始终忠于刘备,不肯留在曹营。

“義”,

金文大篆

从羊从我。羊为吉祥,部落标志,我即兵器,戈戟之类。古时部落族人,皆为战士。阅《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即可知关公的为人,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日:“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三国演义》曾借“后人之诗”赞曰: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

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近年,始建于隋唐的河北涿州三义宫"结义亭"重建,有新楹联寓意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

"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始成桃园三结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铸青史万古情"。

说明刘关张从同心同德、同心合志、同甘共苦,到同生共死的经历,昭示着关公成为中华道德的榜样。

“仁”,

大篆

即二人同心、心心相印即为仁。玄德公因为关、张二弟相从而为仁主,关、张因与玄德公同心而成仁兄仁弟。仁乃义之根本,义乃仁之花果。由此可知,仁者同心,与天地同心,是神仁;与百姓同心,是圣仁;与圣贤同心,是同仁。心即仁,仁即心。麻木不仁者,即是无心。[ 运城学院学报 2014总第32卷1 P27 关公忠义仁勇是中 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李安纲 李方舟]

“勇”,

大篆

大篆加戈而成,从甬从戈,表示英勇无敌。关公身高九尺,面如重枣,气力通神,骑赤兔快马,提82斤青龙偃月刀。观其诛文丑、斩颜良、斩华雄、千里单骑、单刀赴会,神勇无比,何等神勇威武。关老爷的大刀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只要我们有不畏强暴的思想和精神,就会无往而不胜。

2、萨满信仰体系

满族的先人是历史上记载的肃慎族系,先秦古籍《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即长白山一带,这里具有古代的“萨满式文明”。对生存与“大荒”之中的原始初民而言,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人来说就是“神”。萨满信仰“万物有灵”,尤其崇敬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自然”。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动物、植物等都可以是被崇敬的“神”或作为“图腾”标志。远古时代,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而无法解释的各种神秘自然现象,都会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如山、水、风、雨、雷、电神等自然崇拜;如虎、鹰、鹿等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这是古人非常“质朴”的“萨满信仰”。萨满信仰是古人类原始信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北方民族有鲜卑建魏、契丹建辽、女真建金、蒙古建元、满洲建清,这五个入主中原的王朝立国约八百年,对整个中国及亚洲都发生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影响,而这五个民族都有北方的“萨满信仰”文化。一个民族的兴起有其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因素,而文化是其底蕴。这些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是“萨满信仰”。满族的先世肃慎族属通古斯语系,其原始初民就有着“原始萨满信仰”,“英雄崇拜”使得这个民族充满战斗力量和开拓精神。

3、萨满文明与关公文化的融合

关公的道德与精神,自宋、金以来早已进入满族的信仰体系,金代的领域南到淮河流域,北到外兴安岭,首府是金中都,今北京,距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涿州仅六七十公里。女真人中盛行道教,而对关羽的崇拜即已兴起。而且产生了一个个满族口头长篇传说故事,如《关玛法的传说》等。关于关羽的传说,在东北地区各民族中也得到较广泛的流传,早在辽金之前便随着汉文化输入到东夷诸族。到了明代通过口头文学和《三国演义》等方式,关羽形象也成为东北地区诸民族的理想人物和神格化的人物。家族供奉祭祀的神位中,已将关圣帝君的关羽作为保家神而加以祀祭。由此可见,在北方民族中的关羽形象,已是富有北方民族性格和气息的少数民族的“关羽",在北方民族中世代传颂,成为一位护庇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英雄神祗,在萨满祭祀中,在民间诸神祭奠中,都要虔诚祭奠关玛法。在清代宫廷堂子祭祀中更列为与如来、观音同位之尊神,奉为萨满祭祀的朝祭、夕祭、大祭的大神。

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加游牧文化,武器是冷兵器时代,农业是简单农具,经济发展缓慢,到了宋、金、元、明、清时代,教育、文化、科学等仍还很落后,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绝大多数。对这么大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有一个圣化和神化的关公能为社会共同崇拜和效仿的“忠、义、仁、勇”的道德偶像,应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千百年来人们崇拜关公,本质上还是崇拜关公高尚的道德人格。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正是由于满族祖先充分地学习和理解了中华汉民族文化,使得关公精神在有清一代的得到了传承,从而建立并延续了清朝,统治得以维持268年。正是由于清代早期充分将关公文化和精神进行了“忠勇”的传承,使得满汉文化的充分融合,从而体现满族文化融入大中华文化,致使关公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在清代达到空前高度。特别是乾隆时期,把萨满祭祀集民间萨满信仰之大成,将萨满信仰用宫廷典礼的形式固定下来,乾隆时期还专门勅撰了《钦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作为圣训代代相沿,这在中国历朝历代是绝无仅有的。

《易经》里的第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天即是指大自然的运行是刚强劲健的,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君子则如自然一般坚毅刚强、发愤图强。因此,远从古肃慎族,近至清代百姓的“萨满信仰”“关公崇拜”,以及宫廷的“萨满祭祀”“关公神祇”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价值。中国北方的人,尤其是处于“大荒”之中,气候苦寒、丛林密布、虎豹熊罴猛兽频出的自然环境下,不畏生死,勇于挑战的英雄定会成为民间顶礼膜拜的“神”。萨满信仰中的“英雄崇拜”,孕育着坚韧不屈的生命力量与民族精神。也使得北方民族具有了无限的开拓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原初形态。

作者简介

如来佛祖灵签在线抽签(萨满信仰与关公崇拜是满族早期崛起的精神支柱)-第3张图片

希玉久:男,满族(河北遵化满族希他拉氏后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6年10月出生于河北遵化。1993年被授予国家特殊贡献电信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任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副主任、邮电研究院教育处副处长、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老教授协会信息与通信分会理事等职。

曾发表技术论著40余篇,曾参与《中国邮电大百科全书》和《中国无线电管理发展历史》等编写工作。1995年曾组织重修河北遵化《长白希塔拉氏宗谱》。现正组织编写《河北遵化满族希他拉氏寻踪》一书。

世诚(京东峨嵋山关帝庙庙工):

毕业于首都经贸大学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后在经济管理学校、党校研究生班(领导干部班)进修。师从于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罗元章教授。

从事IT营销和传媒二十余年,2007年起,立志研究关公文化,致力于“关学”的创立与深度打造,向全国乃至世界大力推崇忠义仁勇的传统国学精粹。迄今十余年来始终恪守 “不取费、不乱讲、尊历史、重文化、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先后完成“汉寿亭侯关公”标志设计、并且注册成功,又经由百余名人题写,完成“武圣关公诔”并文创了关公系列产品等。

2016年5月成立关公文化专项基金并于当年6月20日世诚个人出资修缮北京平谷京东峨嵋山关帝庙。世诚坚持:不劝捐,不诱捐,只接受出自本心的真诚捐助。期间在信众的支持下先后完成民国十三年版《关帝灵感录》、《关帝灵签》、《关帝明圣真经》、《推背图说》等整理及助印工作。印制了非遗传人所刻制关公木板画。从山西运城祖庙请侧柏和龙柏,移植全部成活。养生中医熏蒸治疗未病。完成结义、参拜流程。开设中华禅武大讲堂、敬老公益、素斋。遍访世界各地关庙(日本横滨、大阪、台湾、运城、许昌、承德、深圳、福建、五台山、海南、庐山等地关帝庙)。完成关庙灵签实用设计整理。纪念和缅怀中华抗战英烈和中华历代宗祖,恭敬庄严地设立“中华英烈祠”、“中华百姓宗祖祠”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