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工农红军的一次战斗总结会上,一名班长不顾战友的阻拦,起身大声指责军长战术运用不佳。
就在所有人以为这名班长要大祸临头时,班长却被连升3级,成了连指导员。
我们不禁要问,他是谁呢?他凭什么敢于和军长叫板?
当众斥责军长
这个胆大的班长就是开国上将——刘震,1915年,刘震出生于湖北孝感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里世世代代都以种地为生,一家人辛辛苦苦一整年不分昼夜的劳作,可是在地主的剥削和压榨下,剩余的粮食还不够全家人填饱肚子。
为了谋生,年幼的刘震只能去给地主放牛。
上世纪20年代,在共产党的支持下,湖北各地开始组建赤卫军,农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帮助他们与地主作斗争,争取自己的利益。
1930年,刘震加入了赤卫军,在斗争的过程中,刘震发现,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真正为老百姓做主的队伍。
1931年,刘震加入了红军,1932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一年后,刘震被编入了红25军。
1934年,红25军打了一场大胜仗,收获颇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可是在开战后总结会时,身为副班长的刘震却突然站了起来,当众指出军长指挥中的错误问题,这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
可也正是因为这次指责,刘震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罗田县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1934年,徐海东军长指挥红25军从安徽出发,奇袭罗田县城,战士们一路奔波,途中歼灭了100多个敌人,到了目的地后,徐海东命令部队从两个城门发起进攻。
很快,敌人的主力部队就被消灭,罗田县的县长带着一家老小逃出了县城不知所踪。
红军进城后,他们首先找到了军火库和金库,由于县长急于逃命,来不及销货军火库的武器弹药,更来不及带走金库中的银元,看着眼前的武器弹药和银元,战士们都看呆了,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于是,战士们带着大量的武器装备和7000块银元回到了根据地,就连被关押在监狱中的数百名群众和红军干部都被解救了出来。
打了这么一场大胜仗,战士们都非常兴奋,为了防止敌人反扑,军长徐海东下令准备转移,在部队转移前,徐海东开了一场战后总结大会: “今天,不管是谁,每个人都能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等了半天,没有人站起来说话,奇袭罗田县是一场胜仗,战士们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在军长的点名下,几个人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大致的意思都是 “这是一场胜仗,我们以后要保持,要继续努力”
所有人都喜笑颜开,可刘震却一直阴沉着脸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完战友的发言之后,他终于憋不住了,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语出惊人: “这一仗不能算全胜!”
闻言战士们都面面相觑,不知道刘震这话是什么意思。
还是军长徐海东反应得快,让刘震继续说说看,刘震受到鼓励之后开始了分析:
“我认为,这场仗打的不够好,尤其是战术运用方面,进攻时没有组织好火力,如果用机枪掩护,伤亡会更小:撤退时也没有做好部署 ,如果运用合理的战术,我们的损失会降到最小,收获也能更大!”
听了刘震的话,所有人都惊呆了,没有人能想到,刘震站起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说仗打的不好,旁边的人急忙伸手想把刘震拉住,小声的对他说: “赶紧坐下,别瞎说了,这可是军长!” “军长说了,有什么说什么,不用担心,我有什么不敢说的!”。
听了刘震的话,徐海东笑着说: “刘震说得对,都是为了革命,有什么不能说的,我也只是比你们早当兵几年,不然你们的成就肯定比我高,你能提出问题,说明你是经过思考的,不用管他们,你再详细说说。”
刘震的身子站的笔直,看着徐海东说:“我们在前往罗田县的路上,遇到了敌人的保安队,当时敌人驻守在山头上, 可是我们的进攻杂乱无章,火力的压制也没有跟上,重机枪简直就是摆设,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发挥出来,虽然最后全歼了敌人,但是我们自己的损失也同样惨重。”
话音刚落,全场鸦雀无声,徐海东打破了安静的氛围: “你说的我也想过了,确实有问题,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看法?”
刘震接着说道:“攻破罗田县后,我们在县城中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可是 撤退过于匆忙,队形混乱不堪,造成了损失,找到金库后,也没有合理分工, 守卫时间不足,我们只带回来7000块银元,
听了刘震的话,战士们都认为他说的很对,而且刘震正是手枪团的副班长,在打了胜仗,收获丰厚的情况下,还这样批评自己的队伍,一点儿都没推卸责任,也非常令战士们佩服。
徐海东耐心的听完了刘震的分析,说: “刘震,你的战后分析做的很到位啊,你非常有战略眼光,做一个副班长屈才了,我看你可以去当连队的指导员了!”
说完这句话,徐海东就起身离开了。
虽然自己说的非常痛快,但事后刘震也有一些心虚,军长最后的话应该是生气了,就连身边的很多战士也提醒刘震去找军长赔礼道歉,毕竟是他当众斥责了军长。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会议结束后,队伍开始转移,到了新的根据地后,刘震就被任命为一营一连的指导员,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从副班长到连队指导员,刘震可以说完成了三连跳。
英勇奋战,不畏生死
徐海东军长可谓是慧眼识珠,刘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在之后的战斗中,刘震多次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在河南的一场战役中,刘震所在的连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偷袭,伤亡惨重,看着战士们逐渐丧失了斗志,刘震大喊道: “都给我把枪举起来,这一场仗,必须打赢,打不赢就都去见阎王,上级没让我们撤退,我们就不能走,我第一个上,有不怕死的,都跟着我冲锋!”
看着刘震举着枪冲了上去,战士们极其震撼,一个个备受鼓舞,纷纷跟着冲了上去,与国民党开始了拼杀。
国民党军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人会在这种劣势的情况下顶着枪林弹雨与他们搏斗,这一次冲锋让敌人猝不及防,四处逃窜,最终,刘震带领的部队凭借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精神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徐海东军长知道后,大为赞赏刘震的英勇精神,认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极为正确,他跟刘震说: “刘震啊,你名字中不愧有个“震”字,让我备受震撼啊!”
可不久后,徐海东就意识到,自己这句话说早了。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就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准备向红25军发起猛烈的进攻,徐海东得到情报后,召开了紧急会议,经过细致的研究决定,在国民党军队必经的地方设置包围圈,关门打狗。
徐海东对于刘震非常看重,这时的刘震也已经是营级的指导员,看着刘震走进会议室,徐海东开玩笑的对刘震说: “刘震啊,有一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你,国民党这次可能会出动至少一个旅的兵力,装备精良,这块硬骨头,你能啃下来吗?”
这本是徐海东的一个玩笑话,可是刘震却十分严肃地说: “军长放心,如果放跑了一个敌人,就拿我的脑袋顶上!”
看着一脸认真的刘震,徐海东仿佛下定了决心,说: “行,这次的任务就交给你,只能胜不能败!”
为了不让敌人有所防范,刘震带人提前到达了伏击点,布置好任务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不知过了多久,国民党的军队终于来了,当敌人进入包围圈的那一刻,刘震一声令下,战斗瞬间打响,尤其是最后的白刃战中,刘震第一个冲了上去,以胳膊中了一弹的代价,解决了敌人的指挥官。
这一仗也彻底的打响了刘震的名声,“刘大胆”的称号也在军中传了开来,几乎没有人敢相信,冲在战斗最前面的,竟然是一个指导员。
除了杀敌勇猛,刘震还特别擅长使用计谋。
臭狗阵
1942年,日、伪、反动地主联合起来,对我军发起扫荡,刘震提前带着战士们撤离,让敌人扑了个空,虽然没有伤亡,但是抗日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敌人修建了大量的据点,像蜘蛛网一样向四周扩散,每个据点距离很近,视野开阔,十分便于支援。
所以刘震想白天拔掉这些据点,无异于天方夜谭,没有办法,只能改为夜晚作战。
可是夜间作战的缺点很快就显露出来,因为这些据点离各个村子都很近,战士们为了避开开阔地,就从村庄里穿过,但是村里很多人家都养着狗,夜深人静的夜晚,战士们的一点儿风吹草动,狗就会狂吠不止,而敌人的探照灯和机枪也会随之而来,刘震的很多次偷袭都宣告失败。
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刘震将部队分为十几个小队,并动员老百姓进行“杀狗”运动,为部队的行进提供便利,而刘震也会给老百姓补偿一些粮食和生活用品,因为没有了狗叫声,刘震数次带队潜行到敌人炮楼下,敌人都没有察觉,就这样,一个个坚固的炮楼被刘震攻克。
对于一些“难啃”的炮楼,刘震就把死去的狗装进麻袋,围成圈包围炮楼,摆成“臭狗阵”,炮楼里的日军或伪军想清理这些狗的尸体,就会被远处的战士击毙,就这样, 敌人躲在炮楼里不敢出来,几天后,狗开始腐烂发臭,炮楼中的敌人连窗口都不敢开,最后实在受不了,只能夺路而逃,这些敌人大部分都被刘震率军击杀,很快,刘震就为当地的抗日活动打开了局面。
在这期间,刘震的队伍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3000人发展到15000人,日伪军提起“臭狗阵”,就大骂刘震,纷纷做出捂口鼻的动作。
后来,刘震带领部队进行了多次的战斗,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战士们对他非常服气,甚至很多新兵都是冲着他的名头才来参军的,而刘震也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师部的政委。
据刘震部下回忆: “刘震将军的威名是打出来的,没有丝毫掺假,当年东北野战军南下,为了赶时间,部队基本上就是路有多宽,部队的阵形就有多宽,两边还有民国当的俘虏,拥挤不堪,可是人群中一嗓子说刘震来了,人群中立刻就分出了一条道路,刘震将军骑着马就从中间走过去了,那威风凛凛的样子,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捡了一本炮兵教材
刘震作战时非常喜欢用炮,红军时期,经常缴获敌人的大炮,但是当时没有人会用,所以只能就地掩埋或者丢掉,为什么不炸掉?
因为当时我军的每一颗子弹都是十分珍贵的,更别说手榴弹了,可是刘震却不信邪,他不相信这么一个铁疙瘩还研究不懂,于是拉回了一门大炮天天研究,没想到竟然真的让刘震研究出来怎么使用了!
徐海东知道后非常高兴,奖励给刘震一条毛巾和一个茶缸。
除了研究出怎么使用大炮外,刘震还十分大胆的进行了改进,他改装出了曲射和平射两用的大炮,在抗日战争期间,攻克击毁日军140多个据点。
解放战争打响后,刘震的部队进军东北,彻底地将大炮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刘震说: “进军东北后,我得到了两样宝贝,第一个是一本国民党的炮兵教材,另一个是五万多枚炮弹。”
刘震将以往的作战经验与教材上的方法相印证,灵活运用,屡屡获得胜利,他曾经在短短五个小时内,歼灭国民党士兵9000余人,被称为“攻坚战中步兵炮兵协同作战的典范”,在解放东北的战斗中,凡刘震所到之处,皆有神炮所至。
除了研究大炮,刘震还特别喜欢开车。
1949年,大军南下,刘震开着一辆吉普车带着副军长和参谋长一路飞驰,中途,他们行驶在一条曲折,泥泞的道路上,在转弯爬坡的时候,汽车突然熄火了,刘震猛踩刹车,可是由于道路湿滑,车还是快速的向后滑了下去,差点儿摔下悬崖,幸好后面有一块巨石挡住了他们。
说起这件事,刘震依旧直冒冷汗, “我不怕死,但我不能害了副军长和参谋长,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方向盘。”
赶鸭子上架
1950年,刘震被任命为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和志愿军空军司令,这个任命可是难住了刘震,他找到刘亚楼说: “我连飞机都没坐过,哪能做得了空军司令,您帮忙跟中央求求情,就让我待在陆军吧!”
刘亚楼说: “咱们国家的空军目前还是空白,没有专门的人才和将领,我也是一个新人,你就好好干吧!”
没办法,刘震只能抓紧一切机会学习空军相关的知识,查阅资料。
1951年,刘震指挥我国空军四师与美国空军战斗,三天内击毁美军飞机26架,损伤8架,其中还有美军研制的最新型的战斗机。
毛主席看到战报后大喜: “空军四师作战英勇,非常好,我心甚慰。”
过了几个月,美军认为上次的失败是大意,再次派出战斗机袭击我国边境,刘震再次指挥空军三师与美军作战,击毁敌机15架,毛主席听闻,挥笔写下:“向空军第三师祝贺。”
自此,美军再也不敢小看我国的空军实力。说起担任空军司令后取得的傲人战绩,刘震虚心的说: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战士们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鲜血,我只是赶鸭子上架。”
名副其实的“洋司令”
刘震虽然出生贫苦,但是十分注意仪表问题,在当时混乱的战争年代,虽然也有人注意仪表,但是像刘震一样的,几乎没有。
刘震从来不穿破破烂烂的衣服,就算衣服上需要打补丁,他也要缝得整整齐齐,每次战斗结束处理完伤口,刘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衣服。
解放战争期间,刘震奉命解放东北各地,当时他的穿衣打扮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或许很多人只听说过刘震的战绩,没有见过本人,但是只要看到一个身穿夹克西装,还有一条自己做的背带裤的人,毫无疑问,他就是刘震。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装扮,刘震得了一个“洋司令”的称号,对于这个称号,刘震并不在意。1992年,77岁高龄的刘震依旧是紧随当下的潮流,一身名牌西装和皮鞋,再加上他手中的拐杖,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个“老华侨”回国了。
刘震非常喜欢打篮球,他篮球场上的战绩也是辉煌的——把朱德撞倒在地上,抢陈毅的球,误伤其他战友。
每次下连队,他都要与当地的战士们来一场篮球赛,战士们都说: “刘震将军在战场上勇猛,在篮球场上更勇猛”。
除了打篮球,刘震还乐于帮人牵线搭桥。
当了一回月老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他的妻子刘思齐非常伤心,从此不提再嫁之事。
毛主席不愿看到这个懂事的孩子整日这样孤单,就想帮刘思齐寻一门合适的亲事。
刘震知道后,就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
刘思齐与刘震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就已经认识了,两人还曾经跳过舞。
有一次刘震找到了罗瑞卿说: “我们空军学院里有一个叫杨茂之的同志,为人正派,文化素质很高,我觉得不错。”
罗瑞卿听后说: “要是真不错,主席应该会同意的。”
在刘震的推荐下,杨茂之的全部资料都摆在了毛主席的面前,毛主席看完后觉得很不错,就把杨茂之的资料给了刘思齐的母亲。
刘思齐母亲看了杨茂之的个人资料和家庭情况后,很是满意,于是向毛主席表示想邀请杨茂之到家里坐坐。
在相关人员的安排下,第三天,杨茂之就去了刘思齐家。
两人对彼此的感觉还行,关系就定了下来,1962年,两人结婚了,毛主席亲自提笔写了一首词,还送了三百块钱作为贺礼。
婚后,两人生活的非常幸福,因为是刘震介绍他们认识的,所以对于这个牵红线的月老,两人是非常感激的,经常抽时间去看刘震,刘震可以说是两人之间的月下老人。
刘震是我军历史上一位能征善战,不畏艰苦的优秀将领,敢于承担,敢啃硬骨头的强硬作风更是让国内外敌人胆寒,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刘震指挥的空军多次重创美军飞机,美国空军参谋长曾说: “中国仿佛一夜间就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空军强国之一。”
1992年,刘震将军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一生戎马,立功无数,他的优秀品格与高尚的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功绩将会记录在中国的历史簿中,永远被人们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