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日历查询(咱盐山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风水 350 0

5月18日,县文化局举办迎接第四十一个国际博物馆日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社区活动,以图片展牌的形式向人民群众集中展示盐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由来、传承和发展,并现场发放了宣传资料。

据了解,本次“非遗进社区”活动以社区为纽带,开展非遗知识普及和展演活动,旨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传统项目,唤起全社会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宣传推介盐山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童信子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正骨、武术扇、朱记扣碗、竹板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童信子节

盐山县千童镇地处冀鲁交界、渤海之滨,漳卫新河北岸。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地绕安。自古以来,水陆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唐以前一直是州、郡、县治所。公元前209年,秦代著名方士徐福奉始皇之命,率数千童男女从千童城出发,乘楼船东渡扶桑“止王不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福东渡的伟大壮举。

一九九三年日历查询(咱盐山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张图片

千童信子节正是起源于徐福东渡。为了表达对远去亲人的哀思,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徐福东渡纪念日,成千上万的千童百姓聚集在城东门,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起初人们筑起高高的土台,登高望远、祭祀亡灵。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形式不断变换。隋唐时期,人们用原木捆成高达十几米的微型舞台,培训品行端正、眉清目秀的童男女登上舞台,环街祭祀表演,呼唤亲人魂归故里,这时的信子已有文艺表演的性质。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最后演变成为每逢甲子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一次大祭,六十年一个轮回。

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天,全城清水泼街、黄土垫路。家家户户沐浴更衣,外地观众也手持贡品恭立街旁。上午辰时,仪式开始,主事者带领众人到开化寺千童殿前开祭。童男童女登上舞台,由三十六名壮汉抬着环城表演。鼓乐队吹吹打打,狮舞队、高跷队、武术队、钢叉队前面开道。这时童男童女有的仰天叩拜、有的摇幡呼唤,环城一周,涌向东门。数万人向东祭拜,齐声呼唤亲人亡魂归来。祭祀完毕,再回开化寺,使亲人灵魂有安息之所。

为进一步弘扬千童信子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盐山县人民政府、盐山县徐福千童会分别在1993年、1997年举办千童文化节,连续两届表演了千童信子。这时的信子已由铁木结构改装为钢架结构,高度达到20多米;再加上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使信子的结构更牢固,外观更漂亮,人文内涵更丰富。在内容上创作了“绕安征募”、“东渡击浪”、“扶桑授艺”、“望海盼归”四个经典造型,再现徐福东渡的宏大场面和历史影响。演出当天,引来周围数千里几十万名观众,场面空前。人们都说:“进过京、到过卫、不如到千童赶庙会!”可见千童信子节的巨大影响。

一九九三年日历查询(咱盐山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张图片

无独有偶,与千童信子节相对应的是日本佐贺的氏子节。千童镇是东渡的启航地,佐贺是东渡的登陆地。佐贺有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金立神社,社内的主神就是徐福的金身。每年日历的四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数万人抬着徐福像到登陆地有明海边,举行祭祀仪式;其意是让徐福千童遥望西方,以解思乡之情。千童镇的信子节和日本佐贺的氏子节,是两国两地人民从不同角度对徐福千童异工同曲的纪念。正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千童碑题词所说:“徐福乘槎竟不回,三千子弟老蓬莱,至今两岸传佳话,花萼城村次第开。”

千童信子节承载着千童文化的丰厚内涵。几千人庞大的船队战海风斗恶浪,排除万难,首开世界航海史、世界移民史的先河,显示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徐福作为中日友好的和平使者,在日本受到广泛尊重,反映了和平外交、和谐相处的永恒魅力。以千童文化为纽带,盐山徐福千童会与日韩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日本国徐福会副会长宫下长春、常务理事笹本直卫、池上正治、大阪徐福会会长壹岐一郎、日本国园福之友会会长藤本幸邦、韩国徐福会会长洪淳晚等数十名知名学者来盐山考察。同时,自1996年起,盐山徐福千童会先后派五批人员对日韩进行了回访。2006年11月,以盐山徐福千童会会长、盐山县委书记杨洪榜为团长的盐山经济文化考察团,对日本国有关徐福千童的遗址遗迹进行了探访,拜会了文化界、经济界、政界的友好人士,掀起了盐山对日交流的新高潮。

千童信子是中华大地唯一一种登上高高舞台进行祭祀的民间文艺形式,她以高、奇、惊、险为特征,两千多年延绵不断,堪称中华民族一绝。研究千童信子节对探讨环渤海地区的古齐国、燕国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鬼魂崇拜、长生不死的起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千童信子因此受到盐山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把千童信子发扬光大,先后于一九九二年成立了盐山徐福千童会,一九九三年举办第一届以表演信子为主的千童文化节,一九九七年,成功举办第二届千童文化节,并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千童祠,千童祠已成为日韩友人寻根问祖,祭典参拜的圣地。2000年12月又投资900多万元修建了千童博物馆和千童文化广场。馆内陈列了有关千童文化、千童信子的出土文物,史书记载、民间传说及民俗展示。千童信子作为一种文化品牌,正与千童祠、千童博物馆、千童文化广场、开化寺、无棣沟、训童港等景点一起成为一种宝贵旅游资源。共同为做好环渤海旅游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丁氏正骨

一九九三年日历查询(咱盐山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张图片

丁氏正骨由盐山县曾庄村丁汰先生(公元1716―1787年)首创。丁先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于清乾隆二十一年研制成接骨丹药。其药为中药粉剂,用醋调和,将骨扶正,敷于伤处,不动手术,月余即可痊愈,疗效甚佳,从此扬名京津。从丁汰先生起,正宗嫡传,已历十代,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曾庄村隶属盐山镇。地处华北滨海平原、冀鲁要冲、属黑龙港流域。终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沙质土壤,地下水丰富,适宜花卉药材生长。该地交通便利,人丁繁盛,尚武崇文,医道深厚。

丁氏祖上家道殷实,是中医世家,好善乐施。首传丁汰先生,受龙虎山56代天师张遇隆真传,正骨接骨秘术。三世丁魁堂先生,用祖传接骨丹药治愈庆亲王爱新觉罗永璘,其伤为左股骨干骨折,获御赐黄马褂,封登仕郎,从此丁氏接骨名扬天下。正骨七世丁恩寿(1888-1917)勤于钻研,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颇有研究,著有《膏药配制集成》、《伤寒百方析解》等专著,使丁氏接骨世家从实践到理论都实现新的飞跃。正骨八十世传人丁荣官,慷慨赴抗日前线为29军大刀队救助伤员,受到宋哲元将军的嘉奖。丁氏正骨第十代正宗传承人丁成彦,1989年从天津骨科医院进修归来,继成祖业,创办丁氏正骨医院,广收门徒,服务乡里,在临床经验中,既秉承了祖训又不断创新,使正骨理论逐渐丰富成熟,由民间医术上升为独特的学科体系。正骨技法愈发精湛,具有疗效显著、康复期短、用具简便、患者痛苦小、费用较低等特点。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在京津冀鲁娄十县享有盛誉。

武术扇

盐山武术扇是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的民间舞蹈形式。清乾隆年间在原来武术的基础上,结合民间秧歌等艺术形式形成武术扇的雏形,至1839年,这一民间舞蹈在盐山县盐山镇刘红庙村逐步趋于成熟。武术扇舞由男女各半组成,多时12人,少时2人。男演员古代武士打扮,持鞭或单刀等武术器械,舞蹈动作有箭步、弓步、跺子步、旋风脚等,洒脱大方,舒展朴实;女演员古代少女装束,持绸彩扇,舞蹈动作有扭腰、大转身、袖子步等,潇洒流利,舞姿婀娜。男女边歌边舞,伴以民间管弦乐,给人以明快,文雅之感。

刘红庙村位于盐山镇北部,西靠孟村,南连盐山县城,北和姜红庙接壤,地势平坦,多为白沙土。经济以农业为主。

民国时期,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小天台》、《妓女悲秋》、《尼姑思凡》、《下棋》等。解放后,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编演了《庆祝土改大胜利》、《妇女盼解放》等节目。1956年以《织蒲席》剧目参加河北省民间业余文艺大汇演,受到表扬和鼓励。1958年春,刘红庙武术扇参加全省汇演,获锦旗一面。受到中国舞蹈家协会有关专家的首肯,优秀演员刘文霞等成为河北舞蹈协会会员。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前来观摩学习。1978年冬,香港文化代表团为扇舞《小天台》制作录像片。河北省文化局也为《茉莉花》、《放风筝》录像,在省电视台播放,1979年扇舞《松梅颂》,在全省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从此武术扇步入艺术辉煌期。

武术扇将武术动作的豪放与舞蹈的文雅天才地融为一体,兼顾阳刚和阴柔之美。其出场、变场、踩点、刹架无不透露出深厚的艺术功底,时而轻点脚尖,时而舒臂翘肩,一收一展,情感充分体现,一抑一扬,其态婀娜洒脱,极具艺术魅力,把东方人灵巧的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

★朱记扣碗

扣碗又称老席,是民间制作的一种特色菜,起源于公元1849年,当时主要用于婚丧嫁娶招待客人的菜肴。因其经济实惠,味道纯正,口感鲜美,倍受客人的厚爱。过去,每逢办红白事,村村都制作扣碗待客,在盐山县农村广为流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字号民间风味佳肴。盐山镇西三里村的朱记扣碗最典型,历经四代传承,是正宗扣碗的代表,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西三里村隶属盐山县盐山镇,距县城三华里。盐山县地处华北滨海平原,位于沧州南部,西靠孟村、南皮、东与海兴、黄骅接壤,南临山东、庆云、无棣。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人口50余万人。近几年来,工农商贸业迅猛发展,是一个商贸集散地,大江南北往来客商较多,餐饮服务业已成为盐山县一大重要支柱产业。

盐山镇西三里朱记扣碗创始人朱之光,生于道光年间,他在总结前人制作经验的基础上,潜心研究,精心制作,独成一派,研制成典型的民间老席扣碗,又俗称“八大碗”(即白肉扣碗,红肉扣碗、喇嘛扣碗、鹅脖扣碗、卷煎扣碗、藕夹扣碗、丸子扣碗、凉拌菜)。制作工艺比较讲究,制作工序有20余道。通常以鸡、肉、蔬菜、鸡旦和面粉为原料,垫碗原料一般用豆腐、粉皮、粉条和蔬菜等,配料有花椒、八角、茴香籽、桂皮、肉寇等十几种佐料。先制作各种形状的扣碗料子,通过煎、炸、蒸、煮等多道工序,制作成半成品。分别装在八个小碗内,上面放置垫碗料,送入笼提里蒸,熟后待用。将盛满蒸熟料子的小碗,倒扣到大碗里,然后浇上事先煮好的汤,即为扣碗。当时是最丰盛的待客菜肴,也是民间最常备的一种饮食。最早只有西三里的朱之光能制作,人们慕名效仿制作,后来在全县广大农村慢慢传播开来,但唯有朱记扣碗名气最大,味道最好。

第二代传承人朱金地,第三代传承人朱文光,分别承继师傅的制作技艺,对选料、制作工艺、配料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先后推出20余个品种的扣碗,当时也是名震乡里。

第四代传承人朱铁刚,总结前辈经验,结合南北菜肴的烹饪方法和现代人的口味,推陈出新,大胆尝试,从选料、加工制作,到烹饪,煎、炸等过程进行了全面创新,推出30余个品种不同风味的扣碗,更受人们的青睐。现在,朱记扣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菜系,他所开的朱记扣碗大酒店,每天接待客人二百余人,可以说是高朋满座,座无虚席。朱记扣碗声名远播,在盐山附近县(市)的餐饮业中,独享盛名。

★竹板书

竹板书是河北省盐山县极具地域特色的说唱形式。它由杨集乡杨集村张朝旭原名张奎胜(1896-1970)所创。起初,用一副竹板伴奏,后由其子张立恒进行改革,另增加三弦、醉琴伴奏。最大的特点是简洁灵活,是曲艺界的轻骑兵。可由一人表演,一手持竹板,一手持截子;也可由2-3人表演,外加三弦、扬琴等乐器。演出传统曲目有传统长篇《杨家将》、《呼家将》,短篇《小借年》、《天河配》等。

杨集乡杨集村为乡政府驻地,地处漳卫新河西岸,地势平坦,多为粘土,部分土地盐碱。盐山至王可忠公路从村中穿过。经济以农业为主,企业有体育器材生产加工等。

盐山竹板书被当地百姓称为“呱嗒板子”。演出自由灵活,大街小巷可演、礼堂剧院更好,随景编制,与观众互动,在河北、山东一带很受欢迎。1971年盐山县文工团成立后,同张立恒对竹板书进行了改革。1973年张立恒演唱的竹板书《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了地区曲艺汇演并获“演出奖”。1975年赴河北省汇演、受到好评。1980年,张立恒用盐山竹板书形式自编自演《计划生育好》,参加了河北汇演并获奖。被省电台录音播放。1985年赴地区参加汇演的《张飞赶船》,获地区演出奖。

盐山竹板书是流行于河北、山东两省的一种民间曲艺曲种,被《中国戏曲大辞典》收录。演唱紧凑,生动活泼,有紧有慢,有高潮,有花腔,极富感染力,获得省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张立恒被吸收为沧州地区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竹板书成为河北省知名曲艺形式。在国家政策法律宣传,公民道德教育,节庆气氛烘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盐山人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标签: 文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