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里的主人公,因为自己长得丑,感觉很自卑。她不敢在朋友圈发自拍,不敢拒绝别人,不敢生气。甚至别人夸她好时,她都觉得对方是在安慰自己。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被厌弃;在意他人的评价,常常不自觉地迎合对方。
我就是这样,自从7岁开始养母在一顿打骂中告诉我,我不是她亲生的,(我是别人不要的孩子感觉可怜才捡回来的)我在那一刻起脑里的细胞里就深深刻上了,“我和别人不同的烙印”。
每当和同龄一起玩时他们都会拿我的灰暗,取笑、阿梅是没人要的,做他们的话题。他们说我的时,养成了不说话,低着头。
时间久了学会迎合他们,过分到拿手指甲在我脸上划了一个个深深的指甲痕到出血,也不会还手。痛得流泪也不会哭出声。正常的孩子回到家会第一时间和母亲说,
但我不敢说,也不敢有情绪,回到家当没发生一样,还担心怕说了还会被打骂。每天心里暗暗的想能有饭就行,母亲养我就是最大的恩。
养母在农田忙得早出晚归也不会有时间顾及我的情绪。
从小的没安全感,不自信,自卑的性格,事事顾及的都是别人的感受。
平时有时候很在意他人的眼光,有时候明明说的不是我,我也感觉在说我。
工作上,都在做别人的垫脚鞋,一起工作的同事,能力,工龄上,我比她有优势,成了我上级。
在爱情上只是他在某天晚上,他为我过办了一个对于我来说是特别的生日,那一刻感觉他就是我最好的依靠,还不顾娘家一切反对,不要彩礼没有婚礼,心里只想和他在一起。
?
婚后的生活,家里家务全包。饭菜做好,只为博取老公一笑。他还会说你做得不好吃。他早出晚归,还经常岀差,回来马上就有饭吃,评价我的劳动结果是这收拾不干净,饭菜不太合口味。
生完孩子他说工作忙理解他不在。第2天岀院他当你是平时一样。
他叫你抱孩子,跑去办岀院手续。他只拿
一点行李 。快步走在你前面还会说一句那么慢哒,好痛吗?月子里每天睡不着,加上他还是和平时一样早出晚归。
一个月岀差十天。偶尔有点不舒服说出来他说你矫情。
在月子里我抑郁了,不想说话。几次都想在阳台跳下、有轻生的念头。
就感觉活得好压抑、好累。
看着可爱的孩子我放弃了,活着为孩子。
这就是原来自卑的我,不自信 ,处处想的是他人。
偶然中看到这个《被讨厌的勇气》被这本书吸引,找到了自我方向。
书里我启发之父”阿德勒认为,要想摆脱人际关系的烦恼、重获自由,就不要追求他人的认可,活在他人的期待里,而是要接纳自己,为自己而活。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把阿德勒的这种思想主张,
写进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著作中。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关于人际关系的三个真相。人虽不同但平等,接纳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常常拿自己的容貌、性格、地位、收入等与他人进行比较。
如果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没有别人漂亮,不如别人开朗,比别人挣钱少等等,就会容易产生低人一等。
也就是说,我们在性格、知识、经验或者外貌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与优劣无关,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出身卑微、贫穷。当富有的罗切斯特要娶别人为妻,还希望她能留下来时,简爱没有为了爱情而委屈自己,而是毅然选择了离开,用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她说,我虽然贫穷、低微、不美,但我有自己的灵魂,我和你的灵魂一样高贵,我们彼此平等。
犹太教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在10个人组成
的人群中,通常有7个人不会和你产生过多交集,他们既不讨厌你,也不喜欢你;有2个人能够与你成为相互接纳的好朋友;当然,还有1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批判你,讨厌你。
可见,负面的声音只来自极少数人,大部分人和自己几乎没有关系,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在意自己。所以,与其纠结于少数人的评价,不如接纳自己,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阿德勒说,所谓接纳自己,就是不去关注自己“无法改变”的部分,然后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部分。电影《阿甘正传》的主人公阿甘,常常受到一些同学的欺负,他们嘲笑他,拿石头砸他,叫他傻子。只是因为他的智力水平低于常人。
但是阿甘没有被打倒,也从没放弃成长。他不执着于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是把自己跑得快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还成为了一名橄榄球巨星。
大学毕业后,阿甘与他人一起经营公司,还在战争中成为了一名英雄。正是阿甘不纠结于无法改变的智力问题,抛开自己有缺陷的观念,接纳自己,才奔跑出了传奇的一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必把某些特点看成是一种缺陷,它只是一种不同而已。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人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接纳自己,才能绽放出最美的生命光彩。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把阿德勒的这种思想主张,写进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著作中。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关于人际关系的真相。
虽不同但平等,接纳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阿德勒说,
所谓接纳自己,就是不去关注自己“无法改变”的部分,然后
正是阿甘不纠结于无法改变的智力问题,抛开自己有缺陷的观念,接纳自己,才奔跑出了传奇的一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必把某些特点看成是一种缺陷,它只是一种不同而已。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接纳自己,才能绽放出最美的生命光彩。
课题分离,是获得自由的起点
接纳自己、勇敢做自己,给了我们追求自由的勇气。但想要真正获得自由,我们还需要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课题。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比如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课题,而不用为他人的课题负责。
也就是说:别人如何做,如何看待你,是别人的课题;自己怎么做,才是自己的课题。
只有丢掉别人的课题,诚实面对自己,我们才能减轻人生负荷,轻装上阵。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的主人公安迪,是一家时尚杂志社的总编助理。她穿着土气,身材微胖,完全不懂时尚,常常受到同事和上司的嘲讽。
她的上司米兰达,是一个尖酸刻薄的时尚女魔头。她最擅长的就是在短短几分钟内,发出一连串的工作指令。
但米兰达的刁难并没有影响安迪对待工作的态度。她努力向时尚靠拢,提升自己的技能,积极完成米兰达交代的工作。
最终,安迪在磨练中成长为出色的职场和时尚达人。
安迪始终知道,上司如何对待自己是上司的课题,自己如何对待工作是自己的课题。她从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而是把人生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她是自由的。
阿德勒说,
要想真正获得自由,就不要追求他人的认可,不要刻意讨好、迎合他人。
在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说《小妇人》中,二姐乔是一个性格热烈如火、坚强乐观的女子。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都希望女性是温柔、优雅的存在。但是乔不会为了追求大众的认可而改变自己的个性。她会为了缓解坏心情一路跑下山坡,就算发卡、帽子掉了也毫不在意。
英俊、富有的劳里一直喜欢乔,但乔却拒绝了劳里的求婚。因为乔知道劳里喜欢上流社会,但是自己并不喜欢。乔还知道劳里不会喜欢她写作,而她是不可能为了任何人而放弃写作的。
乔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她忠于自我、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不迎合任何人。最终,乔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作家,并且开办了学校。她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而活的权利,不让他人影响自己的人生课题,才能获得自由。
当然,课题分离,不是要我们切断与他人的联系,自私自利地活着,而是帮我们理顺杂乱的人际关系线,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贡献感,是幸福的源泉
阿德勒认为,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是贡献自己的价值
。
比如,在工作中,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与同事合作完成工作项目;或者作为家里的一员,承担起照顾老人、孩子的责任。
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自己对他人有价值,就会产生一种贡献感。幸福就来源于这种贡献感。
李承铉原是一名演员、歌手。在戚薇生下女儿Lucky后,他为了支持戚薇的演艺事业,选择了回归家庭,作为全职爸爸照顾女儿6年。
在女儿2岁生日时,李承铉用88720块积木拼成了将近一人高的大熊猫。他说,看到女儿那么开心,觉得一切都值得了。他本人也曾在微博坦言,有戚薇和lucky,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可见,尽管李承铉在照顾女儿期间无法发展个人事业,但他能够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所以他是幸福的。
贡献感,其实是一种主观感受。只有当我们感受到对他人有用,而不是迫不得已的自我牺牲时,才会真正感到幸福。
比如,一家人用完晚餐后,丈夫只顾低头看手机,孩子去房间里玩游戏,你一个人在厨房洗碗。
这时候,如果你想的是,为什么让我一个人来面对这么多油腻的碗筷?你的心情自然就会很糟糕,还不自觉地营造一种焦虑的氛围,家人也不愿意靠近你。
但如果你不想那么多,只感受自己对家人是有用的,去体会自己的价值感,就会感觉到幸福。如果能一边唱歌一边洗碗,氛围会更愉快,家人也许还会来帮忙。
所以,
幸福需要靠自己来感受,但为他人做贡献,并不等同于自我牺牲。只有从做贡献中体会自己的价值,我们才能感受到幸福,人际关系才会更和谐。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没有人可以自全。的确,人不可能不与他人往来,没有人能独立于世。
阿德勒更是坦言:人类所有的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各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像毛线球一样缠绕在一起,搅乱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常常因为不想被他人讨厌,而放弃自己的主张,无法真正做自己;也常常背负起他人的课题,把自己的人生交付到他人的手中。
殊不知,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人生海,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勇敢做自己中,获得力量;在体会自己的贡献感中,拥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