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对样本t检验举例(双重代码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应用)

谈风水 311 0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双重代码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应用

——语言的具体性对高中英语阅读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梁海英 靳 琰

摘要:作为一种较新的阅读理论,双重代码理论认为阅读过程由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组成,其中由意象和情感反应所组成的非语言系统对阅读理解达到辅助和中介作用,而且该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越具体的文章越易引起意象和情感反应,也就越易理解和记忆。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双重代码理论在外语阅读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印证。实验数据表明,具体的文章比抽象的文章更易理解,更易记忆,读者也更感兴趣。同时,在不同的文体之中语言的具体性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等方面的影响存在差异,在议论文和记叙文中语言的具体性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要比在说明文中更为显著。

关键词:双重代码理论;阅读过程;语言的具体性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外语阅读理论研究具有百余年的历史,早期外语阅读过程被看作是一个被动的“自下而上”的直线形过程,强调读者仅根据书面信息(单词和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意思,外语阅读和阅读理论被看作是一个解码过程并认为是读者被动地吸取书面信息的一种技能。随后,Goodman(1967)和Smith (1971)提出了一个心理语言学的阅读模式,称为“自上而下”模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已知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体验和预测,并加以证实和修正。Rumelhart(1977)的交互式理论模式对Goodman 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强调阅读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同时加工的过程。如根据图式理论,阅读最有效的模式就是交互式模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的结合。但所有的这些阅读理论很少考虑到阅读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因此都不能彻底地解释阅读过程(Ehlers-Zavala,1999:2)。直到90年代初期,一种新的阅读理论——双重代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简称DCT)逐步被人们重视起来。该理论由Paivio (1971;1986;1991)首先提出,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Paivio(1986)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对语言系统与非语言系统给予同样的关注。换言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对语言进行理解和处理,同时还应在大脑中尽量形成连贯的意象和情感反应,即对相应的非语言因素也要进行关注。除此之外,Sadoski & Pavio(2001)认为,语言的具体性会影响阅读理解和记忆的效果。语言的具体性指的是语言能引起意象和情感反应的程度,越具体的文章越易引起意象,也越容易在非语言系统中得到处理,阅读理解和记忆效果就会越好。简而言之,相比之前的阅读理论,双重代码理论更为全面地解释了阅读的过程。

配对样本t检验举例(双重代码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应用)-第1张图片

(二)理论依据及文献综述

Sadoski & Paivio(2001)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具体的文章比抽象的文章更易产生意象和情感反应,因此具体文章的阅读和记忆效果要比抽象文章好。根据大不列颠词典对具体和抽象概念的解释,具体的语言指的是可以通过感官(如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感知并理解的语言,而抽象的语言通过感官不易感知和理解,只能通过思维进行思考得以理解。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的文章指的就是易于产生意象、易于记忆的以具体的语言为主的文章;而抽象的文章则指的是不易产生意象,只能在语言系统内进行处理的文章。Sadoski & Pavio(2001:68)利用图1.2.1和图1.2.2展示了“royal wedding” 和“official union”这一对意义相似但具体性不同的词在大脑中的一种可能出现的反应过程。如图1.2.1和图1.2.2所示,“royal wedding”这一较具体的词在大脑中产生的意象较图1.2.2的“official union”多。如图1.2.1所示,当通过语言刺激和视觉看到“royal wedding”一词时,根据双重代码理论,该词将在两个系统进行处理。在语言系统里,“royal wedding”可以联想到其他的词,如“king and queen”、“husband and wife”等;而在由意象和情感反应组成的非语言系统中,“royal wedding”还可以联想到一些意象,如国王和王后的形象、教堂、城堡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个系统的加工处理,对该词的理解和记忆将会更加深刻。相比较而言,如图1.2.2所示,当通过语言刺激和视觉看到“official union”这一较抽象的词时,在语言系统中,读者可以联想到“regulated”、“formal”、“joining”、“uniting”等词,但在非语言系统中,由于这些词都较抽象,所以不易引起意象和情感反应,也就导致了“official union”没有“royal wedding”这一具体词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好。

如上面两图所示,Paivio(2001)认为,具体的语言在大脑的加工系统中,既能在语言系统中进行加工,同时在非语言系统中也进行了加工,形成了不同的意象和情感反应,除了上述的视觉意象外,还可以包括其他形式的意象,如味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动觉的,在经过两个系统的加工之后,读者对词、句、段和语篇的理解就更加深刻,记忆效果也就更好。

目前,国外对双重代码理论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语言的具体性对母语阅读的影响上面(如Sadoski et al.,1991;1993)。而国内对双重代码理论的研究大多都是在理论层次上的探讨,实证研究很少(成晓光,2003),且主要局限在对双重代码理论中非语言因素的实证研究,而对双重代码理论中语言的具体性对阅读效果的影响的实证研究鲜少涉及。因此本论文将以双重代码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该理论中一个重要论点,即“语言的具体性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会产生影响”进行实证性研究,以期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记忆效果。

二、实证研究

依据双重代码理论(Sadoski & Paivio,2001),在阅读过程中,当读者读到具体的文章,就会在脑海中经过语言和非语言系统的加工,形成连贯的意象,一旦读者不能形成一个连贯的图像,他就会意识到出了什么问题,并会采取措施来改正它,这些措施包括返回重读和仔细阅读文章的其他部分等,通过这些策略读者对所读的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要比阅读抽象的文章效果好,因为抽象的文章对读者来说不易引起意象和情感反应,所以读者的情感投入就少,阅读和记忆效果也就不如具体文章的好。本文试图通过实验来验证在外语阅读过程中,具体的文章是否比抽象的文章更易懂,更加有趣,而且记忆效果更好;语言的具体性在不同的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中对文章的理解,记忆和感兴趣的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一)实验过程

笔者首先对西部某中学高三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英语阅读测试,为了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应选择阅读水平相似的学生作为被试,因此笔者按照此次测试的结果,选择了阅读理解成绩在65-75之间的30名学生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测试内容为装订成册的12篇文章,每篇文章后面附有一份调查问卷,要求被试对文章的熟悉程度、感兴趣程度、理解程度和具体程度进行选择。阅读文章后笔者给被试另一个小册子,要求他们写回忆报告,并给出每篇文章的题目作为他们回忆的线索。

然后,笔者统计出他们的阅读理解成绩,并根据Sadoski等(1993)的七分制给分标准对他们的调查问卷评分,对被试的回忆报告的评分由该中学三位教师共同根据成晓光(2003:17)的标准评分,最后取平均分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随后运用SPSS软件对文章的熟悉度、阅读理解成绩、阅读材料的具体性、被试感兴趣的程度和被试的记忆效果进行相关分析,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上述变量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验证在不同的文体中具体文章和抽象文章之间上述变量是否存在差异。

(二)测量工具

笔者从该省高考试题中挑选出了4篇阅读理解文章作为选择被试的测量工具。在实验中,笔者先提前选出24篇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各8篇,每种文体又分为4篇具体文章和4篇抽象文章。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效度和信度,所有文章都根据Flesch(1948)的百分制文章可读性标准进行了仔细分析。由于要对不同文体进行对比研究,因此不同文体的可读性根据Flesch(1948)的可读性标准都被控制在一个范围内,以便分析具体文章和抽象文章之间的差异性。8篇记叙文和8篇议论文的可读性都在60—70分的范围之内,而8篇说明文的可读性在40—50分之间。由于具体和抽象对于不同的人程度不同,所以该中学的五名英语教师组成了一个阅读小组,先对这24篇文章进行讨论和评估,挑出区别明显的12篇文章作为实验材料,其中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各4篇,并且每种文体分为2篇具体的和2篇抽象的文章。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被试所读文章的熟悉度,具体性、感兴趣的程度和理解的测量,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每篇文章后都附有调查问卷,内容由四个问题组成,如你认为本篇文章抽象吗?答案有七个,从非常抽象到非常具体不等的七个答案。其评分标准采用了Sadoski等在1993年制订的七分制标准,如当被试选择的是非常抽象则得1分,而选择非常具体得7分。被试进行回忆测试时,测量工具为12页的小册子,封面上注明“写下所有你能回忆起来的内容”,每一页的开头都写上了所要回忆的文章的题目。而对于被试所写的回忆报告的评分标准,笔者采用了成晓光(2003)的评分标准,即根据所写的字数、有意义的语义单位以及符合原文的意义单位给分,依然由该中学的五位老师评分并取平均分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

(三)数据分析

1. 相关分析

笔者利用SPSS软件分析语言的具体性和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这些变量包括文章的熟悉程度、理解力、被试的感兴趣程度及记忆效果。笔者力图通过该分析来验证具体的文章比抽象的文章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并且读者也更加感兴趣。

通过分析表2.3.1,笔者发现除了文章的熟悉度和回忆效果之间未达到显著相关外,r=.457,其他的各对变量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最高的相关性在语言的具体性和被试感兴趣的程度间,r=.992;同时语言的具体性和文章的理解程度间的相关性同样是r=.992,最低的显著相关在文章的熟悉程度和读者感兴趣的程度r=.690。

配对样本t检验举例(双重代码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应用)-第2张图片

通过分析上表的数据后,笔者发现语言的具体性对文章的理解、记忆及被试感兴趣的程度都产生了影响。具体的文章比抽象的文章更易于理解和记忆,被试也更感兴趣。相对于文章的熟悉度而言,语言的具体性对文章的理解影响更大,因为语言的具体性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要比文章的熟悉度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更高。

2. 配对样本T检验

笔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研究在每种文体中具体的文章和抽象的文章在理解、记忆、被试感兴趣的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同时验证在不同的文体之中语言的具体性对文章的理解,记忆等是否有差异。

通过分析表2.3.2的数据,笔者对比了每种文体具体文章和抽象文章的熟悉度、具体性、理解、记忆、被试感兴趣的程度后, 发现配对样本T检验中的所有P值都具有显著意义,P<.05。这说明,具体的文章和抽象的文章在每种文体中的各个变量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在各种文体中,语言的具体性都对文章的理解,记忆,被试感兴趣的程度产生影响;同时通过分析上表的数据,笔者发现语言的具体性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等方面的影响在各种文体中存在差异。语言的具体性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的影响在议论文和记叙文中表现得比在说明文中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在说明文中尽管语言比较具体,但是由于所涉及的主题较专业和抽象,因此导致具体的文章和抽象的文章在理解和记忆等方面的差异没有记叙文和议论文那样显著。

三、结论

通过本实验笔者验证了语言的具体性对文章理解、记忆、对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方面均会产生影响,越具体的文章越易理解,易记忆,读者也更感兴趣。实验结果符合双重代码理论对阅读过程的解释。该理论认为阅读过程包括两个加工系统: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具体的语言反映到大脑中时,通过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的处理,并且具体的语言更易让读者产生情感反应和兴趣度,所以理解和记忆得更加深刻。相比较而言,当抽象的语言反映到大脑中时,因为不易产生意象,所以只能通过语言系统进行加工,使得阅读和记忆效果不如具体的文章好。通过本实验的数据分析笔者还发现文章的熟悉程度和语言的具体性对文章的理解、记忆和读者感兴趣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阅读的初期阶段,越熟悉的文章由于有背景图式所以更易理解,但是随着阅读过程的深入,语言的具体性所起的作用要比熟悉度更大,这是因为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越具体的语言,读者就会通过两个加工系统进行处理,理解和记忆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就会越好;反之,越抽象的语言只能通过语言系统进行处理,所以理解和记忆效果就不是很理想。在两篇熟悉度相同,但语言的具体性不同的文章中,具体的文章比抽象的文章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更好。

四、启示

尽管本次实验范围很小,被试人数也有限,但是本次实验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从理论上,由于将双重代码理论应用到母语阅读的实验很多,但应用到外语阅读环境中的实验却很有限,尤其是语言的具体性对理解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更少。因此,本实验对双重代码理论在外语阅读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次,本研究对实际的外语阅读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教师在讲授阅读材料时,尽量使用具体的语言去解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同时在选择教材时,如果该科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某个抽象理论有所了解,最好选用较具体的文章,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产生兴趣,因为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理解,同时在非语言系统中还可以产生意象和情感反应,这也就使得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刻。除此之外,本研究对教材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设计教材时,尽量使用一些具体的语言以便学生更易在脑海中形成意象,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作为一种较新的阅读理论,双重代码理论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优势,并且该理论对阅读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意象不仅能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读者的长时记忆,扩大读者的知识。

在双重代码理论研究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如怎样设计更加合理的实验,什么样的形成意象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哪些因素会影响意象的形成?在形成意象的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也是今后有待继续研究的重要领域。作者相信随着双重代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理论将对外语阅读过程的研究及外语教学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在阅读研究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为2009—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项目《双重代码理论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性研究》(JJWYZD2009002)的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1] Ehlers-Zavala, F. P. Reading an Illustrated and Non-illustrated Story: Dual Cod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D]. Normal: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1999.

[2] Flesch, R. F. A new readability yardstick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48, 32 (3): 221-233.

[3] 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A]. In Singer, H. & Ruddell, R. (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C]. Newark: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1967.

[4] Paivio, A.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71.

[5] Paivio, A. Mental Representation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6] Paivio, A. Images in Mind: The Evolution of a Theory [M]. Exeler: BPCC Wheatons Ltd, 1991.

[7] Rumelhart, D. E.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A]. In Dornic, S.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V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7.

[8] Sadoski, M., Goetz, E. T. & Fritz, J. B. Impact of concreteness on compre-hensibility, interest, and memory for text: implications for dual coding theory and text design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3, 85 (2): 291-304.

[9] Sadoski, M., Paivio, A. & Goetz, E. T. A critique of schema theory in reading and a dual coding alternative [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91, 26 (4): 463-484.

[10] Sadoski, M. & Paivio, A. Imagery and Text: A Dual Coding Theo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M].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1.

[11] Smith, F. Understanding Reading [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71.

[12] 成晓光. 双重代码理论与英文阅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3).

On the Application of Dual Coding Theory in English Reading Process

配对样本t检验举例(双重代码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应用)-第3张图片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concreteness on reading effect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Liang Haiying Jin Yan

Abstract: As a relatively new reading theory, Dual Coding Theory claims that reading process consists of two coding systems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verbal system for language and nonverbal system for dealing with nonverbal objects and events, mental imagery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which accordingly play the mediating and ancillary roles in thorough comprehension. Another important assumption of DCT is that concrete texts are easier to elicit mental images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which in turn results in better comprehension and recall than abstract texts. The present essay attempts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DCT in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process. Results reveal that concrete texts are easier to understand, more interesting and better recalled than abstract texts, besides, language concreteness effect on comprehensi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exts varies in different text type; the effect of language concreteness is greater for argumentative and narrative texts, and less for expository texts.

Key words: Dual Coding Theory; reading process; language concreteness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第6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