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4K、120帧这几年李安职业生涯与这几个参数牢牢绑在一起,现在还增加了一个“数字造人”,不知何时温文尔雅的安叔转变成了技术狂人。
与此同时他也面临着巨大的争议,李安的上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票房、口碑双双扑街,而此次的《双子杀手》在首场放映之后,烂番茄新鲜度只有29%,MetaCritic评分33,创造了李安的生涯最差。
但在上映后却呈现了两极化的倾向,烂番茄的观众评分与专业评分截然不同,新鲜度高达84%,大洋彼岸的欧洲观众仿佛对《双子杀手》更加喜爱,评论多以正面为主。
一部电影,如此两极分化,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双子杀手》,进一步将我们到底如何看待电影呢?
《双子杀手》上映后,烂番茄上观众的高评分一点也不意外,《双子杀手》绝对是部“好看”的电影。
首先就是体现在动作场面,三场动作戏都是从未见过的,就拿第一场摩托车巷战举例,最开始是枪战戏,子弹的弹道、躲避的动作,你来我往看得一清二楚;之后是追车,突出速度的变化,从慢到快,长镜头让观众好像置身在真实的摩托车之上,第一人称视角,仿佛电脑游戏,更有代入感。
最后是年轻的小克全面碾压,跑酷、摩托车炫技,三番五次的折腾亨利,年轻与年迈,互为镜像的两人相互绞杀,一场动作戏完全交代出来。
清晰、真实、代入感,120帧的特性在动作戏里得到放大,正如李安所言“以前的动作戏其实不存在拳拳到肉,都是一片混乱、不干净的打法,120帧能够再现这种真实感”。
其次就是“数字造人”技术,全CG打造的“年轻版威尔·史密斯”小克,这可不同于传统的“去老化”特效,而是真正的创造了一个角色,面部的每一个细节、毛孔都精细的还原,同时这个创造的人是会“表演”的,情绪变动时脸上的皱纹、哭泣时眼里的血丝,还有那双有“神”的眼睛,喜怒哀乐都能表现,真正做到了以假乱真。
好看之外,这仍是一部李安的电影,众所周知,李安对于父亲的感情是复杂的,那个著名的故事,李安的父亲李升是个严父,他只希望李安未来当一名教师,而他的儿子却走了另一条路,即便此后的李安在影坛小有成就,他的父亲也对他鲜少肯定。
之后《绿巨人》惨败,李安萌生退意,但父亲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告诉他不要放弃,坚持再拍一部,而李安的下一部电影就是《断背山》。
李安与父亲的关系好像是从对抗走向和解的,早期的“父亲三部曲”,那个传统的父亲面对新兴社会手足无措,守旧、呆板同时又无力。《喜宴》的最后,登机的父亲举起了双手,这个动作在此后普遍被解释为父亲的投降,父权在此刻败下阵来。
到了《断背山》不再是对抗,而是成为父亲,两位主角在热恋后离开断背山,走入各自的生活,成家立业,养育子女。同时家庭也压制着他们,曾经的理想、爱情被付之一炬,无法回到那座断背山,此时李安对于父亲有了更多的理解,理解了父亲要承担的责任和他们人生的无力。
之后就是《比利·林恩》,有两个父亲,一个是瘫痪的父亲,一个是范迪塞尔给予了父亲般的指引,是他灵魂上的父亲,而他被挟持,比利林恩为了解救他冲锋陷阵,失去精神上的父亲后,他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对周遭的一切充满迷惑。
到了《双子杀手》中,李安对于父亲并没有放下,片中魏瑞思(克里夫·欧文饰)对小克有极强的控制欲,他将小克当作儿子,培训他成为无情的杀手,掩藏一切真相。
小克在任务中遇到了“年迈的自己”亨利,才发觉只有“弑父”才能了结一切,但亨利指引了小克,“弑父”只会成为你一生的阴影。
《双子杀手》并未怀疑反抗父亲的正当性,甚至有着“弑父”的倾向,但并不是决裂式的对抗。面对父亲,你心中要保留一份情感,但你不能被父亲“控制”,尊重他的同时摆脱他,坚持自己的信念,过自己的生活。
技术突破,个人表达终归要回到故事层面,《双子杀手》的故事的确有些单薄了,类型化的猫鼠游戏,脸谱化的反派,中间bug也很多,最后也有点强行圆场意味,李安只是借了这个故事的壳,装进了自己的技术野心与个人表达的核。
这一切也许是因为昂贵的120帧技术,必须选择一个商业类型片才能保证收益,李安也坦言在制片的压力下他也不得不修改结尾,将一个消极的结局修改为大团圆。
最后谈一谈120帧技术,动作戏很亮眼, 但文戏真的很别扭,影片辗转数地,萨凡纳、布达佩斯、墨西哥,但身处美景的人物都有很强的“抠像感”,过于清晰的结果就是高清电视。
当我们醉心于那些拥有油画质感的电影时,在真实的环境里你可能并体会不到,这就是“用光在作画”,在2D的世界里用明暗、构图、介质营造出的美感,这一切却在《双子杀手》里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绝对真实,湖光山色在影片里是那么的呆板。
120帧领域好像只有李安在奋战,发掘120帧的可能性并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