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一生,跌跌撞撞,寄蜉蝣于天地,缈沧海之一粟。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亦终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蓑烟雨。但终究吟啸徐行,放浪半生。一路走来,所依俟者,不外师尊几句嘱托,半卷诗书。感恩叶先生的教诲。当继续勠力前行,或庶几无愧!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大秦帝国里商鞅有一句台词:名师才能出高徒,无师自通者甚少。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过:对于刚本科毕业的学生而言,有许多理由选择读研究生,一定有一条是这样的:我们希望遇到一个心里的救世主,带领我们走上成为好人的路。而遥远或不存在却非当时考虑的范围。
门下诸生,治学和生活,叶先生要求严厉近乎苛刻,也许要很多年以后,我们才能不那么轻松的承认:先生是对的。
对于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历史学研究的学者而言,需要那么一个舞台,用官方的话说:这叫影响因子。在属于先生的舞台和学术领地里,叶先生把自己的治学和对后生培养发挥的淋漓尽致。今天,叶先生的出版的著作和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通过检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点为宗教和贸易,而这两者,恰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的关键因素。
投身基督教传华史研究工作以后,先生一直致力于明清天主教传教汉文著作的整理点校工作,至2020年,已经完成了一批欧洲传教士的汉文著述文集。其中《耶稣会士庞迪我汉文著述集》成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作。
庞迪我,号顺阳,西班牙籍耶稣会傅教土来后,他作利玛窦的助手,从澳门北上,一直助利玛窦行傅教工作,并追随利玛窦多年。利氏去世,他端执行利氏的傅教策略一康熙皇帝所称的“利玛窦规矩作昌基督教在傅播的同固者,利氏得了巨大的警。而迪我通通封利氏的助,亦获得了相富的名望,成为一位巨人同行的人。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定能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与深入。正如张铠所言:这必将促使有关庞迪我的研究跨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和天主教在华传播史研究领域一件可喜可贺的盛事。
这部不负众望之作,犹如推开紧闭的门窗,援入新风,引著者畅所欲言。我们从记录下来的行踪和保留下来的数量颇丰的文字中获知庞迪我在中国的重重艰险。这些记录超越了庞迪我最初想要说服读者的意图。他爲我们传达了两种文化和语言之的一席对话,展现了一个人的满腔企盼。这种企盼既是一种痴迷,也意味着爲达到他者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其目标是理解一种与自己的文化完全不同的语言、宇宙观、思维方式、文化符码。庞迪我的文字保留的这段历史可兹今人学习、照鉴。我们身处的时代比任何时刻更加接近这段历史,更迫切地需要我们解放头腊,速雕傲慢与成见所属的荒燕之境。叶农教授辑录的这部《耶稣会士庞迪我著述集》开辟了新的研究角度,考量了庞氏的历史贡献,肯定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庞氏的著作曾爲同时代重要的文人学者展读、扩写,并得到他们的评论。庞迪我著作重新刊布,必将有助于学界澄清若干重要的历史问题。——欧阳安(庞培法布拉大学、西班牙国家高等科学研究委员会)
五百年后,加深互相了解仍然是西班牙人民和中国人民共同肩负的任务。鉴于此,我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以汉语出版迪我全集的英明之举。历史上的迪我可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在华西班牙籍“官人”。此著作的刊行无疑将爲彰显其人其书做出的巨大贡献。——马努埃龠·瓦偷西亚(西班牙大使)
先生所任教的专业是历史文献学,先生致力于史料的整理和点校。用功之勤、对学术的严谨,所在学校,无出其右。《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记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选粹》,收录报刊资料时间,上起报刊之创刊年代,下迄于1911年12月。收录中国近代报刊共十二种,计有《中国丛报》《遐迩贯珍》《中西闻见录》《华字日报》《申报》《循环日报》《点石斋画报》《镜海丛报》《知新报》《博闻报》《广东日报》《东方杂志》等,其中英文报刊一种(译文)其余为中文报刊。澳门报刊的整理出版,为研究澳门社会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
作为国学经典的《左转》,由先生和叶幼明先生分别注译,叶幼明先生注译了隐、桓、庄、闵、僖、宣等卷,叶先生注译了成、襄、昭、定、哀等卷。《左传》,又称《左氏传),《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司马迁又称它为(左氏春秋》左传》是我国一部比较古老的编年体历史书,它以春秋时期鲁国的十二位君主的在位时间作为记事的线索,上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记载了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史实,为我国第一部记事评尽而系统的史书。
澳门史领域,先生参与的《美国驻澳门领事馆领事报告(1849-1869)》原系美国国家档案馆档案的组成部分,收录了1849至1869年间美国驻中国澳门领事馆的信件及其附件(包括当地英文与葡文报刊的剪报等),记录了当时美国在中国澳门及其他地区、东南亚的许多重大活动及事件,对澳门史、中美系史、美国东亚扩张史、现代东南亚国际政治关系之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作为研究近代澳门与美国关系的重要史料,也是构建近代澳门乃至近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基本材料之一,在中美关系史硏究领域有其重要的价值。先生及其合作者将其进行转写,成为中美关系史硏究领域必读的史料。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839——1861)的澳门》,依托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华友西报》,分析了澳门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澳门政局动荡导致了澳门经济困境,澳门走出困境的原因,就包括发展对外贸易。其中包括特种贸易:鸦片贸易、苦力贸易等,并大力发展赌博业。虽然澳门曾经多方努力,寻找一个鸦片战争之前海外贸易的新产业或产业群,但屡屡失败,逐渐发展以特种行业为支柱的产业格局。
《澳葡殖民政府早期政治架构的形成与演变》(《暨南学报》2004年第4期)获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24《明清史》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在这篇文章里,先生指出澳门政治架构的演变关乎澳门对外贸易之发展,澳葡政府早期政治架构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从澳门开阜后不久至1835年议事会被解散,葡萄牙人在建立并实施双重效忠的自治机构为主体的政治架构;从议事会被解散至彼亚度出任总督之前,葡萄牙人内部建立早期殖民政府政治架构;亚马留出任总督之后公开完成组建澳葡殖民政府。
2020年,先生的《欧风遗迹:澳门圣若瑟修院与教堂》在澳门出版,本书属于澳门文化局“爲使公众对澳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价值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邀请学者以史实为据,以通俗为文,深入浅出地介绍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缘起变迁、历史人物、建筑特色、宗教传说而特别策划及出版的‘澳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种。2019年12月,由澳门文化局出版,全书共八章。
香港史方面,《渡海重生:19世纪澳门葡萄牙人移居香港研究》是19世纪澳门土生葡人移居香港研究的首本专著,是一部专门论述他们迁居香港的前因后果和居港情况的学术专著。获得了澳门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不仅向读者展现了澳门土生葡人在华生根发芽的另一历史阶段,而且令人对该族群在香港开埠时期的贡献有了新的认识。全书24.7万余字,除绪论外,全书分为六章。该书是一部中西文献综合运用的典范之作。由于早期报刊和具有客观性的特点,通过整理这些新的报刊数据,不仅对澳门土生葡人的经济生活研究方面多有推进,而且有的还解决了19世纪居港的澳门土生葡人对香港开埠及初期发展作用的问题。
结语
“先生”这个词,中国文化独有,且古已有之。《孟子·告子下》:“宋牼将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将何之?’”赵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之后就渐渐的演变成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女的尊称,这个称谓一直到清朝才逐渐淡出,辛亥革命后,“先生”这个称呼又重新盛行起来。
“先生”这个听起来已经恍若隔世的词语,无疑是一个深度中华文明积淀的好词。它既尊重、又稳妥;既热络,又超然,既礼敬有加,又不卑不亢。用“先生”称呼人,和用头衔称呼相比,还隐藏另一层意味:用头衔称呼人,优先尊重的是对方的身份,比拼的是你背后的组织、集体;用“先生”称呼,则优先尊重的是个人,是你的年庚、人品、风度、学识,是你心中敬重意识。